-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被打开的新空间革命文艺与江西苏区农村妇女的生活.doc
“被打开的新空间”:革命文艺与江西苏区农村妇女的生活
易凤林
提要:民国时期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革命性的直接冲击同时存在,在革命区域——江西苏区农村这两者并行不悖。更重要的是,共产党恰当地把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革命思想的输入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重合。从其效果来看,江西苏区的农村妇女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化理念,突破封闭的私人空间,走向共产党开辟的新公共空间,享受着现代性和革命性的文化滋养。这是革命文艺对农村妇女生活影响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事实的另一面是,农村传统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妇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她们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有所突破,但仍有限。
关键词:革命文艺;农村妇女;公共空间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7.02.002
作者简介:易凤林,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公共空间:民国江西妇女的文化艺术生活”(YG2015049);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农村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5LS10)
民国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江西同样经历着这一转型。与此同时,江西也是共产党试验马克思主义革命文艺的中心区域。为此,江西农村的文化结构,不仅有现代化转型的发散性影响,更有共产党主导下革命文化的直接冲击。并且,共产党恰当地把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革命思想的输入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重合。江西苏区的农村妇女逐步改变原有的文艺生活方式,由传统逐渐转向革命。这一转变主要是共产党的引导,暗含妇女被动或主动的选择。在此之下,她们的公共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私人空间。在革命史、妇女史的研究中,学界对江西苏区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有所关注。谢重光的《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周晓平的《客家山歌与客家女性婚恋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等阐述了民国江西农村客家妇女的文化艺术生活。然而,以往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及其地方贯彻,较少从空间上的立体角度来论述农村妇女文艺生活的改变、妇女对革命文艺的自我言说以及革命文艺与现代文化转型的某种暗合等问题,尤其尚未关注各方的回应,从而缺乏一定的思想维度。此外,学界主要利用共产党方面的单一材料,对女性书信、农村调查资料及国民政府统计数据等史料缺乏应有的挖掘,从而使其研究缺乏多向的史料支撑。为此,本文以江西苏区为中心,充分利用各方材料,对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进行细致的考察,再现农村妇女在公共空间上的变与不变,分析其背后的革命逻辑与妇女自身的因应。
一、狭窄空间:农村妇女文艺生活的原生态
民国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但农村的转型因传统文化的深厚性变得尤其艰难,表现出以传统为主导的显性特质。在此时空背景下,绝大部分农村妇女仍困厄在私人生活圈子里,很少活跃在公共场合开展她们的文艺生活。江西农村的情况可为代表。这是革命文艺尚未到来之前,江西农村妇女文艺生活呈现出来的主要状态。
(一)文艺生活理念的滞后与活动空间的有限性
与长久以来的教育体制一致,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其文艺生活理念落后,并且现实生活的各种束缚更使她们难以超脱传统社会的藩篱。农村妇女往往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失去活动自由,被动地或无意识地束缚在相对封闭的空间。
1.妇女教育的缺乏
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率低。由于社会偏见,女性受教育者相比男性更少。农村地区的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贫乏教育的直接影响是农村妇女的文艺理念滞后。
国民政府的数据基本说明了民国教育落后的残酷现实。1933年8月1日,江西省国民政府所属官方报刊——《江西教育行政旬刊》称:“江西民众百分之七八十均为农民,其生活环境,非贫即苦,终岁既被贫苦所笼罩,其人生之目的与行动,必流于萎退与卑下,故文化运动,即令普通适合于社会全体,然不提高之则无以使社会向上。”吴品今:《江西文化运动之方向与步骤》,《江西教育行政旬刊》第3卷第8期,1933年,第3-5页。一向不愿意自我贬低的国民政府,在教育尤其在农村教育的问题上也是颇为无奈,直白陈述文化的落后导致社会精神面貌的萎靡。同时,社会各界对江西农村的调查也共同指向农村教育低落的问题。诸如,1933年8月地政学院学员贺明缨对江西金溪县农村的调查显示:“学龄儿童颇多,苦无学校容纳,偶于壁间得书一本,曾视之则七言杂志也。询之主人则谓附近无学校,方以此课其儿童也。”贺明缨:《江西省田赋清查处实习报告书》,萧铮主编:《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85086-85087页。简言之,农村中有大量的学龄儿童包括女童无法正常上学,适合儿童的书籍稀少,偶有的书本便成为可贵的精神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