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形三彩孔雀杯.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牛角形三彩孔雀杯.doc

PAGE  PAGE 8 牛角形三彩孔雀杯   牛角形三彩孔雀杯长14厘米,高7.0厘米,口径7.0厘米,1976年在郑州市西郊后王庄出土。呈角形状,敞口,口为椭圆形,杯身向上弯曲成弧形,周身饰以孔雀翎羽图像,孔雀向后反身,头部朝向尾部,口中衔一花枝,搭于杯沿,连接孔雀头部与角杯口部,形成一个拿握角杯的把手。孔雀尾部刻工精细,翎羽竟显。角杯为三彩,以黄、绿、白三种釉色覆以全身。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色彩斑斓,堪称三彩中的精品,再现了盛唐时的繁盛与辉煌。现藏河南博物院。   角形杯在唐以前已经出现,从考古资料上说,早在新石器遗址河南禹县谷水河遗址已发现用陶制成的角杯(现藏河南博物院)。西汉时期的洛阳老城西北角西汉壁画墓墓室后墙壁绘有一人“右手持角状觥举于胸前”(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古学报》1964第2期)。文献上对角形杯也有不少记载,但记载的角形杯大多是以犀牛角为原料的犀牛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使用犀牛角做酒器了,叫“兕觥”,《诗经》中也经常提及此物。犀牛在古代被称为兕;觥,是一种酒容器,原来本意即为用角做的酒容器,《说文?角部》上解释为“兕牛角可以饮者也”,直接将其定义为犀牛角做的酒器。《诗疏》引《韩诗》对“兕觥”进行进一步解释:“兕觥,以兕角为之,容五升。”这些史料表明在古代制作角酒容器的一般都是犀牛角。《宣和博古图》卷16记载有“汉犀首杯”虽不是犀牛角做原料,但却做成犀牛首的形象,可见古代经常将犀牛与杯子联系起来。直到唐代依然存在这种传统,如《太平广记》卷69“张云容”条描述有“以犀杯酌酒而进之”的情节。   犀角是生长于犀牛颜面鼻骨部的兽角。犀牛是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它身躯肥硕,皮肤厚,色微黑,毛极稀少,以食植物为生,和牛的样子很相似。《山海经?海内南经》是这样描述的:“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郭璞注《尔雅。释兽》曰:“犀,似水牛。”《汉书,平帝纪》记载:“黄支国献犀牛。”颜师古注:“犀,状如水牛。”《后汉书?班固传》记载“顿犀牦”李贤注:“犀似牛。”正是由于犀牛与牛的样子很像,所以古代很多时候犀牛与牛相互混淆,例如《说文,解字?牛部》解释:“犀,南徼外牛”,就直接将“犀”定义为“牛”的一种。   中国古代不仅产犀,而且数量相当多亦分布广。但从汉代以后,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为滥捕滥杀,致使数量急剧减少,到唐代时犀已很罕见,犀角也成为弥足珍贵的物品,使用和佩戴犀牛角要受等级制度限定。如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班犀。”通天犀、花犀、班犀是犀角之不同的品种,其中价值最高的是通天犀,又叫骇鸡犀。葛洪《抱朴子?登涉》记载:“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明代田艺衡《留青日札》卷29“复通犀”条引《草木子》云:“犀之通天者必恶影,常饮浊水。角之理,形似百物。犀角通者,是其病角。”认为通天犀角是犀牛的病角。除此之外还有辟水犀、辟尘犀、辟:暑犀、光明犀等,这些犀角在古代典籍上被描述得具有神秘色彩,但是否真的那样,还待考证。   自古犀角被古人赋予了很多:冲秘色彩,而习惯以犀牛角做杯可能与古人认为犀牛角能够辟邪解毒有关(王子今:《说犀角杯:一种东西文化交流的文物见证》,《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识》卷8“犀角器”条写道:“若行蛊毒乡食,以角搅之,无患。中箭欲死,以刺疮中,即沫出而愈。”这应当是这种器物得以流行的文化背景。清乾隆帝有《明制百花洲图犀角杯八韵》诗,题注:“内库本置多年,偶观故物,见此杯特精雅,因题句”,其诗曰:“巧东湖景,亭台倒影明。往来织兰?ぃ?迤逦带江城。泊似杨万里,?l传项子京。可观疑可步,宜画复宜评。解鸩因为器,骇鸡特是精。燃殊温峤智,献表赵佗诚。库置初经目,笔吟偶缱情。奚关贱难得,谀语瑞图呈。”其中“解鸩因为器”句下自注:“明制犀角杯甚伙,盖以解鸩故耳。”([清]乾隆《御制诗集》4集卷27)可见古人习惯以犀牛角为杯子,很可能是认为犀角杯能够解毒。河南博物院藏三彩仿牛角形孔雀杯,按照古代的习俗来说,很可能是仿犀牛角杯。   三彩仿牛角形孔雀杯,以牛角造型和孔雀样式相结合,在仿牛角样式的同时又突出了孔雀的华丽与优美。孔雀属稚科鸟类,雄性孔雀体型较大,羽毛绚丽多彩,开屏时色彩艳丽,五光十色,非常美丽。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0《禽语》说:“孔雀者,炎方之伟鸟也。孔,大也。……雀之大者日孔雀也。”《异物志》上对孔雀描述非常细致:“孔雀,其大如雁,而足高,毛皆有班文彩。捕得畜(蓄)之,拍手则舞。”又曰:“孔雀形体既大,细颈隆背,似风皇。自背及尾,皆作珠文,五彩光耀,长短相次;羽毛末皆作员(圆)文,五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