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语文3.7《记念刘及珍君》课时讲练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VIP

2011版高中语文3.7《记念刘及珍君》课时讲练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版高中语文3.7《记念刘及珍君》课时讲练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 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 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 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 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文章背后的惨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市民、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闻讯后,悲愤异常,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称“三一八”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学生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惨案发生两周后,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文题解读   题目中“记念”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段政府的无比痛恨与强烈控诉,揭露其虚伪、残酷的本性。;  本文从纪念刘和珍的角度入手,写她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写她的“微笑”“和蔼”,以一当十地塑造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作者悲愤的情感贯穿全文,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卑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悲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对其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沉勇精神,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全文由联系相当紧密的七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主题1:品读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深沉的人文情怀 1.文章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哪几个词语可以表现刘和珍在这些事件中的态度? 明确:(1)文章记叙了刘和珍的三件事——预定《莽原》全年、反抗校长杨荫榆、参加“三一八”请愿。 (2)刘和珍的态度表现为三个词——“毅然”“黯然”“欣然”。;2.从这些事件及刘和珍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 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对此鲁迅先生如何评价? 明确:(1)在艰难的生活中,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 全年。说明她不怕困难,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刘和珍还是 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 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而被开除,却“常常微笑着, 态度很温和”。可以看出她温和善良、有乐观主义精神,而 且勇猛顽强,敢于斗争。“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 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远见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刘和珍徒手请愿,“欣然前往”,殒身不恤。可以看出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2)鲁迅先生评价刘和珍等在北京女师大学潮中的表现为“干练坚决,百折不回”,在“三一八”请愿中表现为“殒身不恤”。鲁迅先生高度赞扬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名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主题2:品味重点语句,赏析、学习表现手法 1.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的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