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瞿维与寄明:作曲伉俪百年文.doc
PAGE
PAGE 17
瞿维与寄明:作曲伉俪百年文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等,一曲曲一首首在我耳边想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来更是越发亲切,因为它是今天每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与瞿维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年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去安徽采风,期间上了黄山。同行的还有作家冯岗、艾明之、李楚成、费礼文,电影美术师韩尚义,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漫画家蔡振华、音乐家谭冰若等。想不到,66岁的瞿维先生竟还同我们小青年一起爬上了天都峰,?I略了“鲫鱼背”的险峻。当然,我责无旁贷地充当了先生的护卫。也因这段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冒险”的经历,我与瞿维先生成了“忘年交”。面对这位享有盛名的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之一,我自然没有放过他,采风七天,一有空闲,我们就沉浸于交谈中。他那不平凡的经历令人起敬、令人难忘。回沪后,瞿维先生邀我去了复兴西路上的寓所,也就在那里,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他的夫人、同为作曲家的寄明老师。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去寓所看望这对音乐界有名的伉俪。
出生于江苏,相识于延安
瞿维,191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州。自幼喜爱音乐和戏曲的他,读初中时就积极参加学校的京剧爱好小组活动。1931年毕业于武进县中学(今常州市实验中学)。1933年随姑妈来到上海,进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美术和劳作。瞿维师从钟慕贞教授学习钢琴,打下了钢琴演奏的良好基础。在新华艺专期间,聂耳、冼星海成为他的楷模。1935年毕业后,先后在上海、湖北宜昌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1938年5月于湖北宜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并以音乐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1939年9月,经音乐家任光介绍,瞿维奔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次年2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同行的还有后来与他一起创作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马可。
而此时,有“延安第一位女钢琴家”之称的寄明,早他半年来到了延安。1941年,两位同为江苏人,又是同龄的年轻人在这里相遇。寄明原名吴亚贞,江苏淮安人,1917年6月出生于苏州。来到延安之后,为了表达“寄希望于明天”的信念,改名为寄明。
吴亚贞从小喜欢音乐,在中学求学的时候,已是学校业务乐队的骨干。中学毕业后,报考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科,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这里她主修钢琴和琵琶。1937年毕业后,很有主见且有理想的她,告别家庭,从沿海深入内地,辗转于贵州和四川,先后在贵阳、达县的中学以及重庆教师服务团任音乐教师,并在重庆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任干事。民族的苦难,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使她的艺术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聂耳和冼星海对她很有影响,她积极地宣传和推广两位作曲家的救亡歌曲,并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之中。
1939年8月,吴亚贞怀着追求光明的决心,冲破层层障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创办的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改名为寄明的吴亚贞,1942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与瞿维一起成为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的教员。
钢琴成“红娘”,新歌剧诞生
1941年,在重庆的周恩来将一位爱国人士赠给他的德国钢琴,转送给了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钢琴在当时可谓是珍贵的乐器。林伯渠同志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得知寄明称得上钢琴演奏家,于是便把她从延安中国女子大学调到了鲁艺。当时还规定,只有三个人有资格弹这架钢琴,其中两人就是寄明和她后来的丈夫瞿维。建国后,曾同在延安的音乐家黄准还回忆,“那琴,我们碰都不能碰的!”
在1980年第5期的《群众音乐》上,瞿维、寄明夫妇合写的《鲁艺的一架钢琴》讲述了当年这架钢琴的故事,文中两人共同回忆了他们当时如何把这架钢琴作为“武器”,为抗日战争服务的史实。当时,不仅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而且许多抗日将士都听过他们的演奏。寄明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伴奏,她演奏的乐曲曾鼓舞着很多革命战士奔赴抗日战场。
与此同时,这架钢琴也成了瞿维与寄明的“红娘”。1942年初,两人在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里结为伴侣。可惜远在常州和苏州的两老家家人都没能看到这喜庆的场面,直到解放后,两人才回到江苏探亲完婚。而极为珍贵的是,在延河畔,他们的好朋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延安颂》的曲作者郑律成为寄明和瞿维拍下了一张合影――两人穿着肥肥的棉衣棉裤,坐在小土堆上,脸上都架着斯斯文文的眼镜,眼神中闪耀着对光明的憧憬和理想的光辉。照片是一个见证:当时,许多有志青年、知识分子披荆斩棘,冲破艰险,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两个音乐人此时此刻的这张合影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