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芦笙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的芦笙文化.doc

PAGE  PAGE 4 苗族的芦笙文化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乐器之一,浓郁的民族风情,总是离不开它,而且为先导。在欢度每个佳节时,人们就吹笙跳舞来喜庆。用吹笙跳舞欢度节日是苗族人民的传统做法,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故而形成“芦笙舞”,所以传统的簧管乐器芦笙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据文献资料记载,芦笙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演奏。明代《南诏野史》中载:“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人陆次云曾在《峒溪纤志》中描绘:“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与此同时,在苗族民间中流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滔天后,只剩下迪炎(亦称姜央)和妮炎兄妹俩。后来兄妹俩结了婚,养育了大众九千人。之后,人类在不断的繁衍,人也逐渐增多。这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于是便趋向娱乐,使生活有乐趣。用什么东西来娱乐呢?人们才想起用芦笙来作为娱乐的器械。为了乐器芦笙,苗族先民们经历了曲折和艰辛的寻找与探索。在当今苗族流传(因苗族人民过去元文字记载,故以口头流传)所唱的《跋山涉水》这首古歌中就有――“古时千万人,有无芦笙吹?若有芦笙吹,是吹哪样笙?吹笙号筒广(一种植物名,中空,可吹得响),笙声不成句,众人不喜欢,人们不同意。筒广不做笙,又用啥做笙?酸广苔(一种植物名,中空,可吹得响)做笙,许是吹成句。人们又一吹,仍旧不成句,众人不喜欢,人们不同意……古代千万人,用糯竹(一种竹名,现叫芦笙竹)做笙,吹了就成句,句成格里路,(芦笙曲调),众人很喜欢,人们才同意”。由此可见,芦笙起源的时间久远。   芦笙一套六枝,有大芦笙、中芦笙和小芦笙三种,大芦笙一枝,苗语称“梗巴丹”;中芦笙两枝,苗语称“梗杠”和“梗怂”;小芦笙三枝,苗语称“干堆梗”。芦笙,由气斗、吹嘴、笙苗、簧片和共鸣筒构成。气斗长55厘米,形如腿,下端大、上端小,上端插上1厘米长细小的笙筒作为吹嘴;由杉木削琢而成,抠空内腔,通出吹嘴。笙苗即芦笙竹管集在气斗里,有二、四、六管不等,气斗下端内腔的笙苗安有簧片,为响铜所制,含簧框和舌。簧片安置在笙苗里,并插入气斗内腔上方的三分之一处,是直接发音的舌片;共鸣筒套在笙苗的上端,是用以扩大音量的竹筒。大芦笙长4米,6根管,其中三根有簧片,三根盲音,低八度……小芦笙三枝,长度分别2.2米、1.8米和1.5米,均为六管,无盲音,高八度……   芦笙,作为苗族人民的乐器之一,在使用上非常讲究,大芦笙即“梗巴丹”、中芦笙即“梗杠”、“梗怂”,限在每13年一次的牯藏节时吹,一般不得乱吹。因为这是苗族人民的传统做法……平时吹的芦笙均系小芦笙。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吹奏芦笙也在逐渐的改变。人们把这常吹的芦笙,改制成为两种:第一种,即在戏台上吹奏的芦笙,改制成一米长或几十厘米长,以便表演……第二种,即在节日或隆重的庆典时吹奏的芦笙,一般吹1.5米长的较为适合。因为踩芦笙(即跳芦笙)的人特别多,与此同时,凡每次吹奏芦笙的人,一般需要三至五人,也就是说一次需要吹三至五枝芦笙。这样吹,一是响声大,而且声音相同;二是有旋律,便于众多踩芦笙的人跟着芦笙的曲调去尽情欢跳。如居住在贵州省三穗县的“千里苗疆门、千户苗寨”寨头,这里的“二月二”芦笙节,节日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初五、六才结束……芦笙场上,三五个英俊的小伙子在转动,形成了十多层圈,圈外是观众,人山人海。吹笙的小伙子们按着曲调很有节奏地吹着、跳着,姑娘们就跟着曲调,面带笑容地轻移脚步,一时向左转,一时向右转,翩翩起舞。   当向左移步转动时,只见姑娘们头顶前额上的那些银饰吊牌和胸前的那块银牌压领,在暖暖的阳光下闪发出耀眼夺目的光泽;小伙子们吹了一曲又一曲,换了一批又一批……   芦笙场散了,余兴未尽的男女青年们就三五成群到歌场上去对歌。对歌场上,人山人海,歌声悠悠,随地都见到男女青年对歌,随处也听到悠扬动听的歌声。有一男一女在唱歌、有两女二男对歌、有三男三女唱歌。然而一男一女对唱的歌有所不同,既可以唱歌,也可以说话,而且切切私语。所以当地人把这种对歌的人称为“恋人”即快要成婚的人。对歌中,有当地的小伙子和外地的姑娘对唱,有外乡人与外乡人之间的男女青年在唱,也有当地与当地的青年男女对唱。但是,在这种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往往找异乡人对唱。是当地的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与异乡的年轻美貌姑娘对歌也好,是当地人和当地人??歌也罢,他们都各自向对方倾吐爱慕之情……   这一苗族人民的乐器芦笙,千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为促进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吹响了曲曲优美动听的曲调。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