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doc
PAGE
PAGE 10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者队伍教育不力,造成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以致败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引发了对记者队伍的“信任危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记者不再是品格高尚的人,而是用一点蝇头小利就能让其趋之若鹜的“小人”;记者不再是到处受欢迎的人,而是许多部门唯恐避之不及的人,“防火、防盗、防记者”就是这种心情的极端写照。这决非危言耸听。对部分记者所作所为的不满,已有许多领导干部和企业界人士向我们直言不讳。这种“信任危机”殃及池鱼,使强势媒体乃至主流媒体一些记者外出活动时屡屡遭遇冷遇、尴尬和戒备。
面对这种“信任危机”,我认为记者队伍不能责备埋怨,而应该自我反省。症结在于必须认识到:记者无论有什么样的职业需求,无论这些需求有多么特殊,记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首先应当遵守人的公共道德。在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面前,记者决不允许借口职业需求而有什么特殊。
一段时间以来,传媒界把“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刹住不正之风”局限于集中“对有偿新闻进行专项治理”,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记者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除了“有偿新闻”以外,社会上对记者议论最多、最不满意的还集中在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相悖的以下若干方面:
一、记者的社会良知问题
记者当然要追逐社会热点,每每遇到天灾人祸,记者应该不辞辛劳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捕捉新闻,如实报道,这种追新闻的劲头应该大大提倡。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记者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似乎希望灾祸越大越好。甚至觉得灾祸不够大、不够“味”时,个别人还制造点“猛料”去炒炒大,让人痛惜不已:有些记者,怎么唯恐天下不乱,连做人的良心都泯灭了!
现成的例子就有一个:2002年7月23日上午,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30万吨乙烯装置老线的出料部分着火。火灾不到2小时便被控制,没有人员受伤,没有重要设备损坏,所以被评定为一般火灾事故。但是,为了进行抢修,必须先把装置里所有的料都清理光,因此,火在受控状态下像“点天灯”般又烧了4个多小时,这是石化企业清理废料的一种通常手段。当天,赶去现场的人很多,消防队伍、领导及各有关方面的人士到了现场,对于没有死人、伤人都感到欣慰,唯独有些记者似乎对没有死人伤人有点懊丧,一再追问:“火烧那么长时间,怎么会没有人死伤?”有人甚至嘀咕:“天那么热跑70多公里赶来,是个一般事故,没劲”!
正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家报纸当天发表的新闻编造了“15分钟内至少3次连续爆炸”等许多情节,报道的标题更是耸人听闻:“6小时大火毁坏了乙烯装置”。事实上,火灾和爆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30万吨乙烯装置是一个占地54公顷的庞然大物,着火的工序只占装置总面积不到万分之一。由于报道失实,弄得企业非常被动,报上只能再刊登一篇文章予以更正,而最初记者写稿的理由仅仅是:“跑那么老远,如果不写,太冤了。”
当前,记者中有一些争论很发人深思:如果眼看灾难就要发生,记者是应该迅速报警,去制止灾难的发生蔓延,还是架起相机等着灾难发生,以便完成自己“惊世骇俗”的报道?在出现天灾人祸血腥场面时,记者是应该作为志愿者去参加救援,还是不顾忌周围人的感觉和被采访者是否受到伤害,一再把镜头对准血腥和恐怖,追求报道的感官刺激?可能两种做法都有理由,但是,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媒体素质、媒体道德和媒体责任的问题。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一个底线,一个健康人性、真善美的人文底线。划了这条底线,就可以把两者关系处理得合理积极一点,使之既符合新闻规律又符合社会的公共道德标准。媒体有责任向受众提供各种信息,但媒体无论如何应该有道德感,自觉承担起道义的责任。媒体的成熟度,是社会文化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听任某些媒体和记者的道德感及社会责任心日渐衰退而不加教育,后果将十分严重。
二、记者的偏见和无知
记者通常被称为“消息灵通人士”,但现在,许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word完整版)10kV配电安装工程施工方案.docx VIP
- 养老院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docx VIP
- 【沙利文】全球及中国生物试剂市场独立研究报告.pdf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合同8篇.docx VIP
- 论刑法中的多次犯罪-法律(法学)专业论文.docx VIP
- 2022浙ST19壁挂式轻便消防水龙及室内消火栓安装.pdf VIP
-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附答案解析.doc VIP
- 《GB/T 20882.3-2021淀粉糖质量要求 第3部分:结晶果糖、固体果葡糖》.pdf
- 高中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典型例题解析.docx VIP
- 公司员工在职证明模板.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