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张居正开源节流的经济思想.doc
论张居正开源节流的经济思想
明朝中后期,大明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所患病症是综合的,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张居正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政治、军事、水利整治、经济改革。其中经济改革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经济改革也正是张居正开源节流经济思想的体现。下面从张居正开源节流的经济思想的背景、两者谁重谁轻以及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来论述。
一、张居正开源节流经济思想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严重的财政危机。封建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征收赋税。明初的赋税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唐中叶以后的两税法,向土地所有者征田税,按人头派差役,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这两者都要有相应的计量为前提。明初经过战争的重创,大量土地抛荒,人口成批逃亡,田地和人头都已失实,为此重新进行审核整顿,以户为主,登记造册,用黄册记载户口,鱼鳞册绘制田亩,详列丁口、田产及应负的赋役,一式四份,分置各级官府,作为定额征收的根据,每十年重新编订一次,增删补漏,这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其他如鱼课、盐课、茶课、桑丝、药材等商品生产的税收都有定制。有了确切的人口和田亩,也就稳定了王朝的税收。两税法虽然使国家的财源有了保证,但在明中叶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土地集中的私人规模愈来愈大,皇亲国戚争先恐后吞并土地,一旦占为己有,就利用特权瞒田逃税,土地兼并越多,国家的税收愈少。嘉靖皇帝四子朱载圳在湖广占有良田数万顷,隆庆皇帝的儿子的王庄、王店遍及各地,他们占有的土地比明初的藩王猛增数十倍。有爵位的勋臣、有权势的太监、有功名的乡绅,利用他们不纳税、不当差的优免权,纷起效尤。抢占土地,各类庄田迅速扩张,连大同、宜府等要塞的数十顷良田。也几乎全被豪强权贵占有。大批土地被隐占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税源逐渐枯竭。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迫使统治阶级采取开源节流政策来应对。
二、张居正开源节流经济思想中突出开源
开源节流是封建社会通行的经济原则,张居正比先辈更高一筹的是,不拘泥于节流,而是把开源列为重中之重。在他看来,堵塞节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匮乏的问题,必须突破耻言利的局限,以理财作为国本,使百姓得利。张居正公开倡导以理财“植国本,厚元元”,这是对明代祖训的突破。明初就有人提出“理财以纾国用”的建议,朱元璋予以严厉驳斥:“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后来又有:“老校丁成者,言河南旧有银矿,采之可资国用。太祖谓侍臣曰:‘君子好义,小人好利,好义者以利民为心,好利者以戕民为务,故言利之人,皆戕民贼也。’”儒家只是不屑于言利而已,朱元璋却把言利之人视为“戕民之贼”,杜绝一切言利的主张,这是把言利的传统发挥到极端的言论。这一切都给一条鞭法带来阻力。张居正顶住这些压力,把他的开源的经济思想付诸实践,如清丈田地,以均税扼制兼并、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这些“言利”的措施,增加了王朝的财政收入,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
三、张居正开源节流思想实施的具体表现
开源政策表现如下:
1 清丈田地,以均税扼制兼并。万历六年,正式通令重新丈量全国田亩,有户部尚书张学颜来主持,清丈各州县所有的庄田、民田、职田、屯田、荡地、牧地等一切生产用地。按照实际田亩分上、中、下三等纳税。从严惩办欺隐之罪,对于最狡猾的江南豪强,选派精悍的大吏督责。一定要做到详审细核。国家向地主征田赋,田多得多征,田少的少征,按亩数核算,从法制上说十公平的,这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均税的实质内容。如果田多的纳税少,田少的多纳税,甚至田地已被豪强占有,而田赋仍留在原田主的名下,造成田去税存的现象,这就会出现赋税不均的现象。清丈的出发点,就是做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办纳,而小民如获更生。”农民既为逃避赋税而投献,就由受献者承担赋税,清丈查出隐占的土地,一律补交税款。万历九年(1581)又规定,凡是功臣之家,除拨赐公田以外的田土,尽数报官,与庶民一样纳粮。谁有田谁交税,使得兼并者无利可图,从而达到扼制兼并的目的,这在十六世纪的中国不失为赋役均平的最佳办法。
2 推行一条鞭法,厚商利农,增加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明朝的赋役正赋田税外,其他各种税和力役的名目繁多,重重征收。弘治时夏税秋粮多达四十一项。万历时又增至五十多项,额外增收难以计数,税粮交仓,一石米要三石米的运费,田粮折银,每两加火耗二至五钱。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目如杂税、均役、力差等各项合为一种,将力役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统一征收。除了漕粮外,都可改折银两,以货币代替实物税,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同时简化征收的手续,减去由里甲征收的中间层次,改成官收官解。一条鞭法的施行,将赋役归入田赋,虽然同样都是由民众承担,但以身充役,此人身就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