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街坊邻舍之间.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年,街坊邻舍之间.doc

那些年,街坊邻舍之间   上海地皮金贵,房子造得密密麻麻。出门人碰人,最先碰到的就是左邻右舍。老古话讲,“远亲不如近邻”,交关有道理。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生活已经超过一个甲子,真想讲讲自己所感受到的,上海街坊邻舍之间60年的变迁。   石库门的“72家房客”   上海有个滑稽戏叫“72家房客”。我小辰光住在复兴中路复兴坊,就是滑稽戏里描绘的那种房客特别多的石库门房子。虽然复兴坊没有“72家房客”那样夸张,但扳着手指头数数,一个号门住上十七八家靠廿家人家,总是有的。各式各样的房间被各式各样的材料所隔断,地形交关复杂,踏进门走几步,侬是一下子分不清自己所站的位置,属于客堂间?东厢房西厢房?前楼后楼?还是亭子间?我家住在二楼,一间用板壁隔出来的房间,不晓得是算石库门的哪一个部位?一间小得一垛垛(形容小)的房间,还是爹爹用2根金条订下来的。姆妈到现在“回忆对比”起来,还耿耿于怀,勿会忘记金条的数量。   记忆中我家的煤球风炉是放在走廊里的。姆妈烧菜时要是有人走过,她定规(必须)要侧转身体,等人家经过了才能够继续烹饪。房子里人多难免磕磕碰碰,特别是我们这些小鬼头奔来奔去,螺蛳壳里捉迷藏,难免撞翻别人家的东西(甚至是煤球风炉),掼得头破血流。不过那个辰光邻舍之间不会因为一点碰擦而吵相骂,都晓得生活在“蜗居”里,谁都不容易呀。我们石库门里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家,有宁波人、苏北人、山东人、广东人……甚至一度还住过一家印度人,那个当爸爸的头上缠着白布条,像顶着一只钢精锅子,交关好白相。   那个辰光,如果侬出门在外碰到落雨,根本不用担心,隔壁邻舍肯定有人会相帮侬把晾晒在晒台上的衣被什么的统统收进来。那个辰光,啥人家里包馄饨、烧汤团了,邻舍之间总会端来端去,让左邻右舍都来尝尝味道(用现在的词汇叫“共享”)。到了过年辰光就更闹猛了,街坊邻舍之间借石磨磨糯米粉,炒长生果,做松糕,孵甜酒酿……小囡能够窜来窜去,到各家人家吃各式各样的东西,最开心了。有时家里的电灯泡坏脱了,爹爹出差不在家,姆妈胆子小,就到隔壁喊一声“阿四”(阿四是单位里的电工),人家就会马上放下手里的饭碗,跑过来帮我们换上新灯泡。嘿,这种帮来帮去的事体,多得数也数不过来。那辰光年纪还小,能留下的印象少。隐隐的还能记得弄堂里的叫卖声,还有那首唱不厌的儿歌:“笃笃笃,卖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然后是一阵“汪汪汪”的乱叫和“哈哈哈”的大笑。   我家是1958年搬离复兴坊的。虽然我在石库门里生活的时间不长,不过回想起来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记得我家斜对面有个剃头店,剃头师傅是个复员军人,据说会开坦克。他的剃头技术一塌糊涂(形容差),只会剃马桶头,只有小囡会被家长牵着手到那里去剃头。不过这个剃头师傅很会讲故事,专门讲打仗的故事,所以我们弄堂里的男小囡,都欢喜到他的剃头店里去,不剃头也去,专门听他讲打仗的故事。记得有一趟我去那里听故事,剃头师傅讲,今天进来的小朋友都要剃个光郎头(光头),否则就不讲故事给他听。原来最近弄堂里有个叫“中中”的小朋友生毛病,头发都脱光了。怪不得进来看不到中中。剃头师傅要把弄堂里的男小囡都剃成光郎头,这样中中就肯出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了。我们一听,全部同意把头剃成光郎头。姆妈知道了这桩事体,一点也没有骂我,反而表扬我做得对。   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住在三层阁的小皮匠。小皮匠是个单身汉,长得像只猢狲精(形容“瘦小”)。他在弄堂口摆了只皮匠摊,平时闷声不响(我曾经怀疑过他是不是哑子),手里的生活倒是“呱呱老叫”(形容“好”)。有一天几个顽皮小囡在晒台上玩火,结果烧着了一家人家搭在晒台上的储物间。火一下窜起来,烧得蛮厉害。几个头子活络的小鬼头逃了出来,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吓得只会蹲在地上哭。那天小皮匠发寒热,没有出去摆摊头。他听到动静马上掀脱被头奔上晒台,一把夹起小姑娘就从楼梯上奔下来,一路上跌跌撞撞掼了好几跤。小姑娘身上一点也没伤,他倒跌断了腿骨。后来他走起路来一跷一跷的,人家就叫他“阿跷”了。阿跷说啥也不肯接受小姑娘爷娘资助的钞票,那辰光政府也没有什么“见义勇为奖”。阿跷还是像过去一样闷头做生活。不过弄堂里的街坊邻舍,像是商量好了一样,都跑到小皮匠摊头上去修鞋子,修好了鞋子都不肯收他的找头。姆妈讲起这桩事体,眼眶里总是亮闪闪的,“好人总归会有好报咯”。   前不久我路过复兴坊,留意看了一下弄堂口。那只皮匠摊还在,却不见小皮匠的身影。是呀,如果他还健在,已经七老八十岁了。我想,好人应该会有好报的!   难忘的新工房情结   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就在接近沪东、沪西工业区周边,规划了9个住宅建设基地,分布在普陀、杨浦、徐汇、长宁等区,如曹杨新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长白新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