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椎弓根螺钉固定Cage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doc
椎弓根螺钉固定Cage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
【关键词】 下腰痛
下腰痛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脊椎外科技术的 发展 使其疗效结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近年来,腰椎不稳症被认为是下腰痛主要原因之一,腰椎不稳症常伴有腰椎管狭窄,其手术 治疗 不能以一般的神经减压或椎管成形术来解决,常要辅以内固定和骨融合的方法,以稳定病变节段。我科2001~2006年共对117例此类患者除做一般的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形外,还辅以椎弓根螺钉固定Cage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7例,男67例,女50例;年龄37~69岁,平均53岁。病程7个月~14年,平均6.3年。退变性不稳94例。峡部裂伴滑脱不稳19例,均为Ⅱ度以内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稳4例,发病部位:L4~5 89个间隙,L5~S1 34个间隙,其中同时有两个间隙者6例。
1.2 临床体征 本组均有长期严重的下腰痛,久坐或久站加重,71例伴单或双侧下肢放射痛,97例有腰椎局限性压痛,23例有间歇性跛行,21行出现L5~S1支配的部分肌肉的肌力下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9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117例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态伸屈侧位X线片,腰椎侧位示椎间隙狭窄95例,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或半脱位17例,峡部裂合并腰椎滑脱或退变性滑脱29例;过伸过屈位X线片示101例椎体滑移大于3 mm,16例大于4 mm;CT或MRI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者47例。
1.4 腰椎不稳症的判定 (1)CT或MRI确定两个以上的椎间盘突出,椎体间关节肥大致侧隐窝狭窄。(2)一个椎间盘突出伴有隐形骶椎裂或椎体滑脱。(3)腰椎间盘术后6个月,出现另外相邻节段的椎间盘突出。(4)腰椎间盘术后站立或负重后出现腰痛或下肢放射痛。(5)骶尾角大于40 °。(6)X线站立位与平卧位的椎体间隙改变。(7)术中椎体棘突提拉试验上下移动超过1.0 cm。以上七点中的(1)~(4)其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5)~(7)在术前有重要的 参考 价值。
1.5 治疗方法
1.5.1 手术方法 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暴露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根部。采用RI检查相结合诊断腰椎不稳定。可作为临床上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3.2 手术适应证 选择手术适应证为:(1)慢性腰疼持续6个月以上,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2)腰椎局部性压痛,屈曲20 °~30 °疼痛,不能久坐或久站。(3)CT、MRI显示腰椎间盘、椎间关节退变。(4)X线片体滑移大于3 mm或椎间盘非对称性塌陷。(5)腰椎无其他异常。对于符合以上情况的患者,我们采用后椎弓根固定,同时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视术前神经根受压情况进行减压。
3.3 腰椎不稳的后路手术 治疗 1940年Qoa R.The role of instrumentation in the degenerative lumbarspine.Curr Orthop,1999,10:148-153.
5 Fischgrund JS,Mackay M,Herkobar spondylolisthesis ized study paring depressive laminectomy and arthrodesis entation.Spine,1997,22(24):2807.
6 Nazarian S.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ytic spondyolistsis:a revieptoms,imaging,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Eur Spine J,1992,1(1):6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