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doc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又称水稻云纹病、水稻云斑病,俗称花秆;花脚瘟。水稻主要病害,全国各水稻区均有发生。
一、病原
水稻纹枯病病菌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和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
二、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次之,严重时穗部也发病。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渐扩大呈椭圆形,似云纹状,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纹。病斑中央灰绿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湿润状。叶片和叶鞘病斑相似,后呈污绿色枯死。穗颈上的病斑污绿色。潮湿时病部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后期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黏附在病斑上,易脱落。天气特别潮湿时,病部可产生一层白色粉状霉层。
三、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人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主,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
四、预防
1、压低菌源基数,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源。
一是要铲除田边池埂上的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减少病菌的越冬寄主范围。二是要在收割后及时将稻草运出稻田,防止病稻草归田,并适时进行耕翻,减少菌核数量和将菌核翻压到土中。三是要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春季第一次灌水耙田时,田间菌核70%~80%漂浮于水面浪渣中,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水稻.L.植株的抗病能力。
施肥上主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切忌过施、偏施氮肥。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水稻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
水的管理应掌握湿润灌溉,适时晒田,控制田间湿度。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水稻分蘖阶段实行浅水勤灌,并适当排水晒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烤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的状态,促使植株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五、防治
首先是要做好田间病情的调查,结合上年的发病情况、菌源数量,以及当年的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多种因素分析,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测预报,以指导田间的防治工作。
其次是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对于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块,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0%~15%时,或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11寸,需要用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10~15天,若病情仍在发展需要再次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由于纹枯病都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的,喷药时应注意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L.部,喷药一定要均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可采用的药剂及用量主要有:
1、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5千克,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1.2千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1.5千克,对水150~200公斤喷雾。也可用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5~1.125千克,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3.0千克,对水750公斤喷雾。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另外还可用抗菌素,主要是5%井岗霉素水剂,防治效果比较理想,每次每公顷1.5升,对水750公斤后喷洒于稻苗下部,并根据发病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