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科举改革与诗歌繁荣.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隆年间的科举改革与诗歌繁荣.doc

  乾隆年间的科举改革与诗歌繁荣 【 内容 提要】 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当时诗坛曾出现过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涌现过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且诗论主张甚多,成为清初诗坛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一高峰的出现,与乾隆丁丑(1757)年科举 考试 制度减判增诗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但至今的各种文学史或诗歌史都未提及这一原因。 【关键词】 乾隆年间 科举制度改革 诗歌繁荣 唐代是 中国 诗歌的高峰,名家林立,名篇迭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有其它各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唐代以诗取士的考试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曾明确指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清代的诗歌成就虽不如唐代,但也出现过许多大家、名家,特别是乾隆年间,曾出现过一个诗歌高峰。而这一诗歌高峰的形成,除其它原因外,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与当时科举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乾隆中期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至唐代而趋完善。所谓:“以诗取士”,所考的诗一般以五言六韵的律诗为主,也有根据官限,四韵、八韵杂出不一的,至于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篇,一帖用了二韵,这种现象极少,是他的一时自作,不是本来的定例。宋初,进士科举仍重诗赋,至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重经世致用,倡导造就通治道、经世务、兼文武、重实用的人才目标,在科举制度上也大刀阔斧地加以改革,罢诗赋、帖经、墨义,而以经义取士,即用经书中语句,阐发义理。故宋以后,都以儒家经义为主。到了明代,无论是乡试或会试,都是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各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内容皆与文章相关,而与诗歌无缘。故明代八股文风靡一时。 到了清初,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汉族士人,搜罗天下人才,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设立了博学鸿词科,这是保荐与词科相结合的制科。康熙帝特下诏书道:“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1] 由于康熙开博学鸿词科是为了招收“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和“文词卓越之人”,偏重文学之才,于是在次年三月召试体仁阁时,特试赋一首、诗二首,康熙帝亲览试卷,结果朱彝尊、冯勖等这次皆以布衣入选翰林官。这是清初博学鸿词科首次出现的“以诗取士”的现象。 然而,就清初的乡试、会试来看,内容虽屡有变更,但仍在经义,或论、表、判、诏、诰、策诸文章(文体)之间增删变化,都与诗赋无关。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甚至仍恢复旧制,沿用考八股文的 方法 ,结果出现了考试中文、论、表、判率多雷同抄袭的现象,缺少新意和创见。 实际上,康熙皇帝晚年在听大臣廷议时,也已意识到了考试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总觉得清初以来的考试制度中其它各种文体都具备,独缺诗,有些不妥,想在后场减判增诗。到了雍正年间,朝考中便增加了诗题。“雍正五年,诏内阁会议简选庶常之法,寻议照雍正癸卯科例。殿试后,集诸进士保和殿考试,仍令九卿确行保举,考试用论、诏、奏议、诗四题,是为朝考之始。”[2] 1736年,弘历继承皇位,改号乾隆。他是一位喜欢作诗的皇帝。乾隆三年(1739年),兵部侍郎赫舒德主张“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但因当时大学士鄂尔泰当政,竭力反对,科举制度遂无法得到改革。不久,乾隆发现科场论判,千卷雷同,并有临场拟作或强记抄袭之弊,大为不满,这才在乾隆丁丑(1757年)春季下决心进行了整改。据《清史稿·选举三》载:“二十二年,诏赐旧习,求实效,移经文于二场,罢论、表、判,增五言八韵律诗。明年,首场复增《性理》论,御史杨方立疏请乡、会试增《周礼》、《仪礼》二经命题。帝以二《礼》义蕴已具于《戴记》,不从。四十七年,移置律诗于首场试艺后,《性理》论于二场经文后。”[3]于是,就在乾隆丁丑(1757年)春季,特谕会试二场的表文,改考五言八韵的律诗。 正因为乾隆皇帝“减判增诗”,在科举制度上的这一改革,激活了乾隆诗坛,使清代的诗歌创作涌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科举制度改革所带来的诗坛繁荣 不可否认,在清代初年的诗坛上曾涌现过一批颇有 影响 而又卓有成就的诗人,如钱谦益、吴伟业、阎尔梅、归庄等,既有侯方域、冒襄等“四公子”,也有“南施北宋”之称的施闺章与宋琬, 又有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等3人并称的“岭南三大家”,并有“南朱北王”之称的朱彝尊与王士祯,另有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合称的“江南三布衣”,还有陈维崧、吴兆骞、余怀、吴嘉纪等一批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