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doc

  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 【 内容 提要】 武侠文学的 社会 风俗史意义,曾被提升到维系人伦、端正民俗的高度。应从风俗史意义上,对武侠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作一统观,了解其利大于弊。武侠崇拜信奉者和武侠人物自身特定年龄段所具备的固有心态,武侠角色固有的荣誉感与表现欲,构成了武侠人物的恒久人格魅力。极有包容性和可延展性的“义”,武侠文学的“武”也非常投合人类攻击本能。至少可从七种角度来划分其叙事模式。“平行 研究 ”和“ 影响 研究”都不应偏废,中古佛经翻译文学给予武侠文学以实质性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武侠文学/侠义崇拜/风俗史/叙事模式/佛经文学 20世纪90年代初迄今的通俗文学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武侠史研究论著的兴盛,大致有三:一是武侠小说史,二是武侠活动史、心态史,三是武侠文化史。这一潮动与港台武侠小说、影视作品蜂拥涌进,其他通俗文学史著作竞相问世分不开,也与著名前辈学者赏爱和身体力行参与,如章培恒、严家炎、宁宗一、董乃斌、胡文彬先生等,以及出版界武侠爱好者倡导支持有关,如刘国辉、罗立群、周清霖先生等即为代表。伴随武侠小说创作及大众消费热悄然兴起,港台与国外论著的启发,80年代后期大陆始有了武侠文学史及侠文化史专著。这是小说史、叙事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应方面,却为多数治小说史、文化史学者忽视,甚至不乏讥诮和轻视。原因有文学观念、知识结构、学 科学 术分工与体制上的,也有学术门户之见等。进入21世纪后这一局面正在发生较大改观,而且较多表现在断代武侠文学史、武侠思潮史,跨学科的武侠史研究,且还会向中外交流史、宗教(佛教、道教、民间秘密宗教)方面具体深入地拓展,有关武侠心态史的多层次研究也会打开一个新局面。 一、武侠文学的社会风俗史意义 武侠文学的社会风俗史意义是多重的。其正面价值,在19、20世纪之交的有识之士那里,就已被充分关注和强调。这是欧风美雨侵袭下,在东邻日本国力崛起的巨大压力下向传统的追怀与呼唤。一位署名伯的评论家撰文《义侠小说与艳情小说具输灌社会感情之速力》认为义侠小说对于下层社会,有一种正义气概、羞耻之心的难得的“输灌之力”[1]228—229;成之《小说丛话》曾论《水浒传》、《七侠五义》等“武事小说”:“可以振起国人强健尚武之风……凡英雄的小说,虽不必尽符合公理,而其性质,必有几分与正义相连。盗亦有道,其明证也。此等处暗中维持人心风俗之功,亦不可没。”[1]452这就把武侠叙事文学提升到维系人伦、端正民俗的高度。 在巨大的民族矛盾挤压下,先前某些小瞧侠盗越轨之徒的价值标准不能不有所改变。1906年, 现代 意义上武侠小说开山者林纾在其翻译小说《〈雾中人〉叙》中不无偏激地指出:“古今中外英雄之士,其造端均行劫者也。大者劫人之天下与国,次亦劫产,至无可劫,西人始创为探险之说。”[2]这位翻译了大量的欧洲侠义英雄小说的国学大师,也间接地给武侠人物以充分的肯定和褒奖,并创作了《傅眉史》等武侠小说。姜泣群辑《虞初广志》(1915年上海光华编辑社出版)“出版凡例”则标明编辑该书目的之一即“振兴武侠”:“夫日本有大和魂之徽号,斯巴达有蔑士民亚之奏凯,悉为武侠之纪念,立国之精神,被诸歌咏,传为美谈,用资激劝,故其国民体魄雄健,品性高尚,对于国家与社会遇有患难,不惜披肝掷脑,赴汤蹈火以救之,坚成城之众志,巩国力于无强。……”对 中国 古史上的豪侠 问题 ,史家也早探讨过。如说个体豪侠性情与尚武豪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说南朝前期吴人不习战,南人怯懦,是相对于善战的楚人、北人而言。在吴人不习战声中,酝酿着南方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的兴起。但要有时机。这个时机便是侯景之乱。……南方土豪洞主乘侯景之乱兴起,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为率兵入援建业,因而坐拥大兵,二为啸聚徒众,乘着州郡主将率兵勤王的机会,以依法形式或强迫取代其位。继梁朝而起的陈朝,不得不承认这种事实,以取得他们的支持。”[3] 然而,武侠文学人物以及民间慕侠心理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如渴求理解常受牵累,仰慕豪侠屡中圈套,逞情任性不计后果[4]。实还不限于此。从风俗史意义上说,武侠文学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应该作一统观,了解其利大于弊。一位美国人类学家颇关注传奇这一文体的人类学意义:“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不论是长篇传奇还是短篇传奇,它们的世俗性和显而易见的现实性部分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它们给构成一个文化中值得称许的或典范的伦理行为提供了线索。传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是在解决问题,其内容可能包括格斗、战争、对抗和各种生理、心理的磨炼。传奇也会明确或含蓄地回答某些问题:该文化为杀人辩护吗?哪些行为被认为是勇敢的,哪些是懦弱的?格斗或战争的规矩是什么?存不存在利他主义思想或自我牺牲精神?……”[5]尽管武侠文学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未必都能同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