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设计BUCK电路的最佳驱动〔NPN的MOSFET〕
?如何设计BUCK电路的最佳驱动?
?
我在网上查到了BUCK电路以下的一些驱动方式,现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 引言
图一所示的单管降压电源,拓扑很简单,但由于MOSFET的源极电位不固定,驱动不是很容易。本文就斩波电源的不同驱动方式,分别就其电路的复杂性、驱动脉冲质量、价格成本以及工作频率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二、各种驱动电路分析
1、 电平转换直接驱动
当主电路的供电电压不太高时,可插入图二所示的电平转换驱动电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缺点一是当输入电压Vin较高时不易处理好;二是电平移动驱动部分需要电荷泵供电,因此电路比较繁复。
2、 光电耦合器隔离驱动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图三所示,优点是电路比较成熟,但光耦次级需要隔离电源,由于光耦的速度不是很快,工作频率不能太高,并可能降低电源的瞬态响应速度。
3、 变换MOSFET的位置,直接驱动
如图四所示,将MOS管移到供电电源的负端,就可用IC输出的信号直接驱动。优点是驱动成本低,缺点一是输出地悬浮,抗干扰性差;二是不能直接引进反馈,需要再加光耦隔离传送。
4、 变压器直接隔离驱动
图5所示这种直接驱动方法的突出优点是成本最低,但由于变压器只能传递交流信号,因此输出的正负脉冲幅值随占空比而变,只适用于占空比在0.5左右、而且变化不大的情况。同时由于变压器的负载是MOS管的输入电容,驱动脉冲的前后沿一般不会很理想。
5、 有源变压器驱动
用变压器传送信号,次级另加隔离电源和放大电路,如图6所示。因为变压器只传送信号,因此响应比较快,工作频率可以很高,次级有源,可以输出比较陡峭的脉冲信号。缺点是要有一路隔离的电源供给。
6、 采用新型隔离驱动组件直接驱动
图7示出的是采用KD103(原CMB3)型驱动模块的斩波电路,该驱动组件是北京落木源公司开发出的单管隔离驱动器。该款驱动器使用变压器隔离,采用分时技术,在输入信号的上升和下降沿传递PWM的信号,在平顶阶段传递能量,因而能够输出陡峭的驱动脉冲。这种驱动方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在MOSFET功率不大时,只要如图7连接就可以了),驱动脉冲质量好,工作频率高,体积较小,输入电压最高可达1000V,价格也比较便宜。缺点是工作频率低时要求的变压器体积比较大,同时成本稍高些,但考虑到简化了设计、并降低了装配成本,总成本可能还要低些。
三、结语
下表总结了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KD103(原CMB3)专用斩波隔离驱动器是较佳的选择。
电平移位驱动
光耦隔离驱动
MOS管移位驱动
变压器直接驱动
有源变压器驱动
TX-KD模块驱动
最高工作频率
比较高
不高,受限于光耦
高
比较高
高
高
最低工作频率
可以很低
可以很低
可以很低
不能很低
不能很低
不能很低
脉冲延时
小
较大
基本无延时
中等
很小
很小
驱动设计量
大
中等
小,但反馈设计量加大
小
中等
小
装配工作量
大
中等
中等
小
中等
小
驱动部分成本
低
中等
低
最低
中等
中等
占空比变化范围
大
大
大
小
比较大
大
高压工作
较高不易
高
不宜较高
高
高
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