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拐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oc
中拐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作者:贾春明 支东明 邢成智 党玉芳
摘 要:对油源条件、储层特征、储盖组合、运聚特征等进行了综合 分析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侏罗系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利储层和有利层位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储集层;特征;评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包括中拐隆起区以及围斜区。按照二级构造单元划分 计算 ,中拐凸起的面积约为1500多平方千米。其中,中拐凸起主体部分南以红3井东侧断裂、中拐南断裂与小拐新光断凹相分,西以红车断裂和红山嘴东侧断裂为界;北以玛湖凹陷南斜坡过渡;东、南方向分别与达巴松凸起、盆1井西凹陷、沙湾凹陷接壤。
该区侏罗系主要发育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侏罗系的底界与下伏三叠系白碱滩组以微角度区域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垩系呈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上部严重剥蚀。油气勘探表明:侏罗系三工河组(J1s)
和八道湾组(J1b)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构造——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层位。
1 油源条件
准噶尔盆地从石炭系到古近系的每个层系都有烃源岩存在,但对中拐的侏罗系储集层来说,现实的烃源只有二叠系
乌尔禾组、风城组,潜在的烃源可能有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和石炭系。
从各出油点油源成因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主要来自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原油,第二类为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与风城组的混源,第三类为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的原油。
1.1 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原油地化特征
从出油井来看,该类原油分布于拐4(J1s)、拐5(P1j)、拐3(P1j)、拐16(J1s)井等。从原油的物性来看,拐4井原油为密度高(0.9 g/cm3)、粘度低,为0.67 mPa#8226;s(50℃);拐3井原油的密度比拐4井要低,为0.84 g/cm3,而粘度比拐4井要高,为7.3 mPa#8226;s(50℃);拐5的密度最轻(0.83 g/cm3),粘度高于拐4井而低于拐3井。该类原油的含蜡量在7.4%~11.51%。拐16井由于遭受生物降解的作用导致原油的密度、粘度增大,含蜡量降低,密度为0.9345 g/cm3、粘度为513.93 mPa#8226;s(50℃)、含蜡量为0.77%。
1.2 来源于风城组烃源岩与乌尔禾组烃源岩混源的原油地化特征
从出油井分布来看,该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拐16 (P2)、拐147 (P1j,3357~3404m)、拐5 (P1j,3334~3364m)等井。原油的密度均在0.83g/cm3左右,粘度在5.0~8.0 m Pa#8226;s(50℃)之间,含蜡量为8.4%~13.8%。
1.3 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的原油地化特征
从出油井分布来看,该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拐201(J1b, 3134~3127m)、拐10(P2)、拐105(P2)等井。原油的密度在0.85g/cm3左右,粘度大多在5.88~7.5 mPa#8226;s(50℃)之间,拐10井相对较高,为51.62 mPa#8226;s(50℃)。该类原油含蜡量为6.33%~12.3%。
2 储层分析
中拐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拐4井三工河组上部J1s2砂层组孔隙度变化范围为8.25~21.67%,平均为19.14%,渗透率变化范围为(0.11~874.77)×10-3μm2,平均33.07×10-3μm2;拐202井J1s2砂层组在2610~2638米取样21块,为灰色细砂岩,有效孔隙度变化范围为14.9~25.1%,平均为21%,渗透率变化范围为(16.8~960)×10-3μm2,平均313×10-3μm2;拐17井J1s2砂层组在2779~2785m取样15块,为灰色中——细砂岩,有效孔隙度变化范围为16.4~19.4%,渗透率变化范围为(6.8~86.8)×10-3μm2;拐19井J1s2砂层组出油段压汞分析孔隙度23.3%~24.3%,渗透率(90.8~132)×10-3μm2;据拐20井区块2口井J1s21-2岩心物性分析,孔隙度4.7~20.3%,平均16.3%,渗透率(0.03~603.00)×10-3μm2,平均8.0×10-3μm2;油层孔隙度15.0~20.3%,平均17.1%,渗透率(0.5~603.0)×10-3μm2,平均12.9×10-3μm2。
拐204井三工河组J1s22岩心物性 分析 ,孔隙度10%~20%,平均16%,渗透率平均10.2×10-3μm2;拐23井三工河组J1s21-3岩心物性分析,孔隙度平均15.6%,渗透率平均8.6×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