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村人关心的三件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沟村人关心的三件事.doc

东沟村人关心的三件事   赵献荣原来是山西省左权县东沟村人,在大山里生活了50多年,“没想到现在住进了两层的楼房,有清洁的卫生间”,厨房里现代化的装饰褪去了农民生活的痕迹。   赵献荣的新家在当地政府开发的移民村,距县城2公里,整个小区占地170亩,有双层小楼320套,单元楼8.5万平米。东沟村党支部书记郝云伟说:“村民们最关注的是住房、收入和看病问题,现在住房问题基本解决了。”      住房:从石板房到现代小区      东沟村方圆15公里,有300多户,1000多口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左权县闻名的贫困村。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后改县名为左权。县城的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   东沟村的耕地大部分是挂在六七十度山坡上的轮荒地,人均耕地不足0.9亩。郝云伟说:“只有小部分的土地能种植谷子和玉米,收成十分微薄。”   东沟村里仍有尚未迁走的村民,他们的家园依山而建,用土坯和石块搭建起房子,房前屋后都是自家的农田。王贵祥家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玉米,她正在收拾庄稼:“我们搬到移民新村住了,只是农具和粮食还存在这里。”   东沟村坐落在山脚下,当地百姓就地取材,用石头搭建起房子,房顶也用薄石片充当了瓦片。到了雨季,经常有山地滑坡。1996年,村里有20多户房屋被冲毁,道路中断。2003年,山西省地质环境专家对东沟村进行实地考察后在报告中写道:“东沟村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建议采取避让搬迁措施。”   在山西省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2004年开始东沟村开始实施整体搬迁,建成了现代化小区。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每平米从660元到1000元的房子:郝云伟说:“目前,已有50%的百姓乔迁新居。”新的移民村水、电、暖、气配套齐全。这是最能让赵宏伟在乡亲们面前抬头挺胸的事情。   1983年,20多岁的郝云伟就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当时村民们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郝云伟是村里有胆量、有见识的人,早在物资短缺的上世纪70年代,他就骑上了自行车。   在移民村赵献荣的家里,客厅摆着液晶大彩电,进门要换拖鞋已经开始学习城里人的生活习惯。赵献荣的儿子在外跑运输,算是富裕的人家,他们买的房子是二层小独楼,“120平米,花去了10多万”。   中国农村一直都有置地建房的传统,农民们通常会把毕生的积蓄用来盖房或买房。村民们最喜欢谈论攀比的就是别人家的房子。一般认为家里出大学生、盖楼房都是光耀祖上的事情。      打工:别人的城市      在这个以种植为主的村庄,对于普通农户来说10万多元去移民村买楼房并不是一笔小的开支。“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但现在种地也基本没有利。”赵献荣说,原来村民们都种些五谷杂粮,现在因为杂粮产量低又误工都不种了。“现在统一种了谷子、玉米,这庄稼省事儿,腾出时间出去打工挣钱更合算。”   王贵祥正在收秋,她穿着自家做的布鞋沾满泥土,粗糙的双手是常年劳作的见证。她家有5亩地,她说:“除去种子、化肥、浇水、耕种的投入每年种地的收入有限。”   村里富裕起来的人家主要靠在当地跑运输和到外地打工。“到移民村后,进城打工更方便了,收入比种地高多了,生活条件更好了。”王贵祥说。   在过去30年中,山西像所有的地区一样,经历着城市化、商业浪潮、社会变革这些新力量的席卷。或许因为贫困得太久,又拥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传承,在他们身上,城市与乡村、人与土地之间的冲突总是特别显著。   “在农闲时节你根本在我们村看不到年轻人,”郝云伟说,“都出去打工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城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来自农村的人在改善着大城市的面貌,同时已经有很多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成功。这些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教育。   郝云伟组织村民进行培训,向外输送劳务。在左权县的赵家庄村,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和说:“村里都是50岁以上的人。”很多村民跟随当地的建筑队做小工,妇女每天30元,男子每天40元。   198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来到城市,他们不同于自己的父亲一代,这批没有真正务过农的农村青年,从小到大衣食无忧,崇尚个性张扬,追求自身价值。他们想在城市里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渠道,希望追求更多的尊重和个人发展空间。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一项调查显示:近7成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感觉比较适应,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希望留在城市发展。可18岁的李志江认为,在那个大城市里始终觉得“那是别人的城市”,没有踏实感。   调查者认为,新生代知识技能型农民工将会受到城市的欢迎。因此,像李志江这样的青年人,他们要在城市立脚还要加强劳动技能的学习。而如何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病:农村新合作医疗好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