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虫病370例X线分析.doc
包虫病370例X线分析
【摘要】本文对370例包虫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剐、民族和地域、包虫寄生部位进行了统计,概述了包虫病的X线征象。
【关键词】包虫病包虫囊肿六钩蚴
1 临床资料
我县是包虫病高发流行区。我院2008年至2009年手术 治疗 包虫病370例,单房型368例,多房型2例。肝包虫占81.35%,肺包虫占10%,肝肺多发包虫占3.5%,腹腔包虫占1.62%,其他部位包虫占1.89%。男性占49.46%,女性占50.54%。30岁以下者占62.97%,30岁~60岁占30.28%,60岁以上占6.75%。10岁~20岁发病率最高,占28%。本组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77岁。汉族(农业区)占92.43%,少数民族(畜牧区)占7.5%。2008~2009年平均年发病21.6例,2008年~2009年平均年发病52.4例。为前5年平均年发病例数的242.6%。
2 X线征象
2.1肺包虫本组肺包虫37例,右肺包虫占54%,左肺包虫占35%,双肺包虫占11%。单发75.6%,多发24.4%。
2.1.1单纯性肺包虫:直径小于1cm者密度与肺组织相近,不易发现。直径小于2cm者,由于肺纹理的重迭,边缘显示不甚光整,密度亦低而不甚均匀。较大的肺包虫,边缘圆滑整齐、界限清晰、密度均匀密实、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单发或多发,周围肺组织清朗,无阻塞性炎症气肿征象。巨大的肺包虫可使其他肺叶或健侧肺出 现代 偿性气肿征象。肺包虫可随呼吸轻度变形。也可因周围组织的粘连牵拉而不规则变形。肺包虫是占位扩张性增长,较大的包虫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血管周围推挤,可形成密集的弧形纹理包绕包虫的征像,支气管造形可清楚显示。巨大肺包虫可推挤纵隔气管向健侧移位。肺包虫生长较快,发现治疗较早,少见钙化。囊壁钙化呈环形或蛋壳状,子囊钙化呈堆环状、砂料状或团块状。寄生于右下肺的包虫若与膈肌重迭,须与肝顶包虫区分。肺包虫与膈肌成锐角,与胸壁问有透亮间隙,心膈角和肋膈角可见。肝顶包虫呈半圆形、波浪形向胸腔隆突,与膈面成钝角。巨大肝包虫使右膈均匀抬高,肋膈角和心膈角上移变钝或消失。多体位摄片和人工气腹以资鉴别。寄生在纵隔上的包虫往往呈半球形突入胸腔,寄生在外围胸膜上的包虫,位于胸腔内,切线位可见包虫紧贴胸壁。
2.1.2肺包虫合并感染:包虫周围肺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包虫边缘毛糙,模糊不清,甚至出现大片阴影,使包虫边缘消失,包虫内出现气体或液气平面时,类似肺脓肿征像。
2.1.3肺包虫破裂:包虫囊破裂。气体进入包虫外囊内,顶部可出现月牙形气影(镰刀征)。若内外囊之间均匀充气,则出现日环蚀征。气体进入内囊内,可出现液气平面。则塌陷的内囊或子囊漂浮于液平面,即为水上浮荷征。肺包虫破入胸腔可形成胸腔积液征。浮荷征较易出现,镰刀征环蚀征罕见。
2.2肝包虫本组肝包虫301例,右叶占85.1%,左叶占9.3%,双叶占5.6%。单发占91.3%,多发占8.97%。
2.2.1肝包虫在肝内向周围膨胀性生长占位,使肝脏体积增大,向下向左突出。巨大肝包虫压迫隔肌上升,膈运动减弱,甚至使左下胸廓扩大,并可推挤心脏左移。位于肝顶部的包虫,随其数目和大小不同,顶压隔肌形成半圆形或波浪形隆起突入胸腔,上部边缘(隔面)光滑整齐。与膈肌成钝角,须与右肺下部包虫区分(见肺包虫节)。寄生于肝下部的包虫,主要向腹腔增长,膈肌升高不明显。X线检查可见肝脏下缘有密度较高均匀的半圆形阴影向腹腔突出,边界圆整。钡餐透视可显示其对胃肠的弧形光整压迹。病程久远的肝包虫,可出现环形、堆环形、团块状、絮片状、圆镜状、包壳状钙化影。肝包虫钙化亦较少见,本组仅有3例,占肝包虫的1%。
2.2.2肝包虫合并感染:包虫囊内可形成液气平面,肝脏增大,右膈肌升高,膈面模糊,运动减弱,右侧胸膜炎性渗出液,肋膈角和心膈角消失,类似肝脓肿征像。肝区无液平出现时,易误为单纯性胸膜炎。 2.2.3肝包虫破裂:肝顶包虫合并感染后,可通过膈肌破入肺内或胸腔,形成肺脓肿或急性胸腔积液和脓胸征像。破入心包可出现心包积液征像。肝包虫破入肝管胆管造影可见串珠状充盈缺损。肝下部较大的包虫破裂则可出现腹水征象。残囊窜入气体后形成液气平面,可出现浮荷征或皂泡征。
2.3腹腔包虫本组腹腔包虫6例(占1.62%),破裂1例。腹腔松软,容积可变,脏器移动度大,包虫生长较快,体积较大,易受外力打击而破裂。X线检查于其寄生部位可见密实均匀圆形,若有气体衬托,则见其边缘光滑整齐。消化道钡透可见光整的弧形压迹,将胃肠向周围推移。破裂感染可出现腹膜炎征像。
2.4包虫行内囊摘除术后,尚留有外囊残腔,腔内可有液气平面,数月至数年方可消失。肺包虫残腔由于肺组织的压力,而且囊壁薄软,能较快的萎缩成团块,逐渐被包绕机化。肝包虫残腔由于肝组织致密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