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肝煎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docVIP

化肝煎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肝煎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doc

  化肝煎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化肝煎;胃食管反流病;制酸剂;黏膜保护剂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反酸、胸骨后疼痛、烧灼感、胃胀满等,临床 治疗 常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联合 应用 ,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效果不甚满意,复发率较高。笔者应用中药化肝煎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并与多潘立酮片治疗2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 方法   1.1 诊断标准[1,2] ①有典型烧心、胸骨后灼痛、口苦、反酸;②吞咽困难或吞咽时疼痛及咽部有阻塞感;③胃镜检查幽门口胆汁反流或胃黏膜有黄染;④镜下见浅表性胃炎或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或呈萎缩性胃炎。   1.2 一般资料 全部60病例均为1996—2005年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1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12.5月;胃镜检查:按Savary-Miller分级法[2],Ⅰ级26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2例。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病程20日~2年,平均12.3月;胃镜检查: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批号:040309491)10 g,每日饭前30 min口服;雷尼替丁(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41012024)每次150 mg,每日2次,早晚口服;枸橼酸铋钾片每次1袋,日2次口服。疗程为1个月。   1.3.2 治疗组 以《景岳全书》之化肝煎为基础方加味。处方:陈皮12 g,青皮12 g,白芍药15 g,牡丹皮15 g,栀子10 g,吴茱萸3 g,黄连12 g,半夏10 g,丁香6 g,代赭石30 g,旋覆花15 g,柿蒂 30 g,海螵蛸15 g,瓦楞子15 g,香橼15 g,佛手15 g,川楝子15 g。加减:若腹胀、痛甚加川厚朴30 g、延胡索12 g;若有吐衄去法半夏加黄芩12 g、白及10 g、川大黄10 g以清热止血;气阴两伤咽干,食少去法半夏、陈皮、青皮加麦门冬15 g、生地黄15 g、玄参20 g益气养阴。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与本病有关的药物。   1.4 疗效标准[3] 治愈:胃镜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消退、表面糜烂愈合、临床症状消失;好转:胃镜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有所减退、表面糜烂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无效:胃镜下所见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 组40例中,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痊愈率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中,痊愈1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痊愈率55%,总有效率80%。2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停药6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在停药6个月内症状、体征又复发或加重者5例,复发率占有效率的13.16%;对照组复发者4例,复发率占有效率的22.22%,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指过多胃、十二指肠 内容 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反流症状,属中医反胃、吐酸等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为病·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吐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吐必酸,为热明矣。”从而指出了其病位在肝、脾(胃)两脏,病性属热。故治疗当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抑酸为法。化肝煎方中陈皮、青皮理气;白芍药敛肝;牡丹皮、栀子清肝泻热加入左金丸辛开苦降;重用黄连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散邪,使郁散火随之而泄;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呕;瓦楞子、海螵蛸制酸养胃;香橼、佛手、川楝子解郁止痛,且理气而不伤阴,亦即叶天士所主张的“忌刚用柔”之意,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泻热、降逆抑酸和胃之功。 现代 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病是因为胃酸、胆汁、胰液、胃蛋白酶等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反复刺激食道黏膜使屏障受损而发病。近年来西医对胃肠动力学的 研究 有了新的进展,胃肠动力系列药物相继问世,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胃肠黏膜保护剂联合 应用 治疗反流食管反流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运用中医药标本兼治,复发率明显减低,值得加以探讨、研究和开发。 【 参考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