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其水怀其源交大人西迁采访1
饮其水怀其源的交大人
——卢烈英老师专访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水者怀其源”,这是采访完卢烈英老师后,一直萦绕于脑际的一句话,语出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的《徵调曲》。或许这两句诗和面前这位鬓角斑白、略带上海口音的卢老很贴切。
卢老今年83岁,1932年10月出生于上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50年考入复旦大学,就读于新闻系,后因国家建设人才需求提前毕业。1952年8月(作为优秀人才被选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主修马列主义,一年后完成学业,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
当接到采访任务时,去学校档案馆翻看了卢老的先进事迹材料,心里很忐忑,满是担忧:采访任务能顺利完成吗?我们这些后辈晚生面对一位学识渊博、历经风霜的老师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下午两点我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交大家属区2村,卢老亲自迎门,当踏进卢老住所的那一刻,之前种种忧虑被他的微笑与亲和感染了,和邻家爷爷一般,热情温暖。虽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状况极佳,腿脚灵活,前后忙活招呼我们。
“你们看客厅里面哪儿适合取景,二楼就是光线不怎么好。”为了配合摄影师拍照录像,卢老双手比划着,像孩子一样新奇可爱。像其他老师采访前告知的那样,卢老之前担任过交大人文学院领导,应该很健谈,果真如此。
茶几上放着他事先准备的资料,密密麻麻的钢笔字,圆润而有力。“我先自己介绍下本人基本情况,按照我准备的内容,咱们互相交流,有遗漏的地方或者你们想了解,及时询问”,他边看我们带去的采访提纲边说着。
忆西迁,忆往昔
他按照自己事先准备的资料,口述了交大西迁的历史经过,按照时间顺序,某年某月国家颁布了西迁决策,条理清晰,而我们这些人仿佛在听一位老交大人讲故事,一不留神就穿越到那个人人敢当先、人人勇奉献年代。
“由于当时上海局势紧张,同时为了改变西北高校较少现状,实现国防意义,中央高教部党组织于1955年3月30日提出《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任务处理方案》,这一方案中就包括了将交通大学机电、电气等专业迁往西北,建立分校,和陕西省商量校址,预备在2到3年内完成迁移工作。接到高教部(教育部)决定, 彭康校长1955年5月24日召开交大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了我校的迁校问题,根据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批示,会上通过了《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决议》,全校热烈拥护迁校决议。”
说完全校拥护迁校决议,卢老情绪有些许激动,“当时的人,或许不同今日,当彭康校长提出该决议后,大家纷纷支持,支援西北,谁若不去,感觉很丢人,抬不起头”。
“1955年8月20日,在西安设办事处,开始征地建校,1956年1月10日,公布暑假以后迁往西安第一批教职工名单,仅用半年时间西安建成了职工宿舍17幢、学生宿舍14幢。但在1956年6月,上海形势变化,沿海城市战争形式有所缓解。中共上海市委致电中央,反映了交大迁校意见,上海这方不同意交大全部西迁,便提供新方案,同意一部分西迁,在上海筹建一所以机电、电气等专业的工科大学,党中央同意了该方案,因此出现了南洋公学”。
“1956年8月10日,副校长苏庄率1000余人从徐家汇迁到西安,我也是首批迁移过来老师之一。当时迁过来的学生老师大约有6000人,其中教师247,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52人、学生3906人。”
“同年9月10日,交大(西安校区)在人民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陕西省人民为了表示对西迁人的感谢,在典礼结束后表演了秦腔,演员们开口第一句,已把下面在座的人吓跑了一半,很多人听不习惯。”卢老,回忆当时趣事,笑出了声。其实身为陕西人,能够理解那种尴尬局面,所谓“秦腔一吼,大地抖三抖”,平日了听惯了徐家汇剧院细声软语的昆曲,面对西北剽悍粗壮的秦腔,听觉一时难以转换也属正常。
“新建的校舍,条件都很简陋,学校没有正门,时值初秋,沙坡村的庄稼也已收割完,坟堆纵横,尽是荒凉;科学馆原本是一个大坑,校园的梧桐树都是从南方移植过来的;康桥由几个柱子支撑、外面裹着塑料布,临时搭建的小棚暂作食堂。由于物资匮乏、交通不便,西北内陆地区买不到鱼虾海鲜,一月一斤大米,吃不惯面食,自己就骑着自行车去长安县用面粉换大米或步行去东关买生活用品。”
卢老说到如今还是吃不惯这儿的馒头,秦腔也慢慢的能接受了,首批西迁过来的人面对生活上的困难也都一一克服了。“不得不感谢校方为了西迁所做的努力,但凡个人所需要搬迁的东西,只要打包好,有人专门负责搬迁,搬到你在西安交大所分配的宿舍,做到人未到行李先至,且没有出现搬错漏拿的混乱。为了减轻西迁人生活压力,投入教学科研,还厨师、裁缝、化工等西迁过来。”
舍小我,顾大我
父亲去世的早,卢老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两个姐姐已嫁人。工作之外还需要照料母亲,母亲年龄已大,不同意西迁,她对西北地区有点恐惧,生活条件、语言也不同。“除了母亲不愿意之外,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