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年代际变化-海洋科学进展
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特征
高晓倩,方越*,祖永灿,塔娜,刘宝超
(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061)
摘 要:本文利用太平洋温跃层表明温跃层存在年代际变化10°S~10°N的热带太平洋其它海域温跃层均呈现变浅趋势;2)温跃层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温跃层;年代际;
温跃层是海洋中海水温度铅直梯度较大的水层,是反映海洋温度场的重要物理特性指标。在赤道东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总体上呈现东浅西深的分布特征,并且在Ekman输运的作用下在赤道地区温跃层最浅。由于温跃层的存在,使得上层海洋层结加强,这种热结构对于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作为全球气候年际变化最强信号的ENSO,其发生、发展和消亡也是与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紧密联系的[1-3]。因此,研究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的年代际变化将有助于全面掌握ENSO强度、周期和传播等特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机制,从而为更好地预测ENSO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4-6]。
Zhang等[7]、Yang等[8]利用JEDAC数据发现在70年代气候跃迁之后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变浅,并且在西太的变率较大,而东太则不明显。Collins等[9]利用模式CGCMs和Levitus等[10]利用Levitus数据也发现在全球变暖情况下,热带太平洋上温跃层平均深度整体是变浅的,并且东西方向上的倾斜度减小。Carton等[11]和Fang等[12]利用SODA数据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其中Fang使用的是赤道温跃层平均深度冷暖期直接相减的方法发现暖期温跃层比冷期浅。
关于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的年代际变化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已有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温跃层年代际变化空间分布的一般特征。本文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和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比1975年前后两个时期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温度和海表面风场的变化,研究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年代际变化的季节特征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为SODA再分析资料2.0.2-4版本的月平均时间,分辨率为0.5°×0.5°覆盖区域为0.25°~359.75°E75.25°S~89.25°N。该数据在垂向上不等间距的最大深度可达深度选取上579m、1958-2000年的温度数据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垂直方向分辨率2.5°×2.5°。本文中是风场月平均资料。
早期的研究者eyer等[13]曾经取°C等温线的深度作为温跃层深度,现在则普遍采用°C等温线所在深度作为温跃层深度记作epth of 20°C isotherm)太平洋用因为在这个深度附近等温线年际变动的信号也最强,代表了热带温跃层最活跃的1 太平洋10°S~10°N温跃层平均深度的年际变化
Fig.1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mean thermocline depth of 10°S~10°N in the Pacific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热带太平洋海洋气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图1中所示的曲线是利用SODA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的太平洋10°S~10°N海域平均温跃层深度在1958-2000年期间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到,958-1970年和1981-2000年这两个典型时期并依据这两个时期太平洋平均SST的相对高低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作气候变迁前后的“冷期”和“暖期”,以这两个时期有关物理量的平均值的差值(后者减去前者)来代表这些物理量在1958-2000年间发生的变化。通过分析这些物理量变化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探讨导致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年代际变化季节特征的机制。
2 温跃层年代际变化的特征
2.1 总体特征
图2 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D20)年代际变化
Fig.2 Difference in mean thermocline depth (D20) between cold and warm phas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为了了解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我们首先利用SODA数据计算了热带太平洋1958-1970年D20的多年平均值和1981-2000年D20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代表“冷期”和“暖期”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的平均深度。然后计算这两个时期的差值,即“暖期”的D20值减去“冷期”的D20值,从而得到温跃层的年代际变化的水平分布(图2)。可以看到在15°S~10°N区域D20主要为负异常,表明暖期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