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农田水利工程论台湾的发展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工程發展與社會變遷 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 用「溝」將 過剩的積水 排走,用 「井」補充 缺雨時期的 灌溉水等技術。無論在東、西文明歷史的發展上,都是生產必需的水利工法。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工法也在進步。例如由傳統的淹水灌溉,改進為溝灌、滴灌、噴灌與地下管路灌溉。 傳統的水塘,也加深成「埤池」或是擴大成「水庫」。 傳統的渠道,也由較小的「水陂」改成大條的輸水「幹線」,而且連結攔水堰、分水汴、分水門、水槽、虹吸管,到輸水的圳路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水網脈。 傳統的排水溝也配合「暗管」、「暗渠」、「排水門」、「攔潮閘」與「堤防」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 傳統的水井,也挖得更深,鑿得更大,改用金屬井管,或以馬達增加抽水揚程與抽水量。 台灣原住民的水資源使用 不同於其他的地區,台灣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就有取水的技術,進而影響其農業發展與人文的變遷。 漢人入台灣之前,原住民已有灌溉取水的方法,可惜,這些原住民早期的取水工程大都跡不可考,淹毀於颱風,或是被併入後來漢人開發的工程中。 原住民的早期取水工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題,否則原住民的文化表現都被漢人或外來觀光客扭曲為只有歌唱、跳舞與飲酒。 目前仍然有跡可尋的原住民取水工程,仍有若干,例如在台東縣知本溪卑南族所築的「射馬干圳」 射馬干圳親水公園 沉砂池全景 花蓮阿美族取地下湧泉所建的「三仙河圳」,太魯閣族在立霧溪所築的引水道,苗栗賽夏族在中港河邊所築的「番子口圳」等,可見原住民懂得取水灌溉的重要 在山區的原住民,如泰雅族與排灣族較少使用圳道引水,但也知道在山泉水邊,直接取水灌溉芋頭、玉米、小米、麵包樹等農作 ,而非完全 由狩獵、 摘取野菜 的方式獲 取食物 荷蘭人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荷蘭人在1624年來台灣,是台灣農業發展上的一個轉折。荷蘭是一個注重農業的國家,而且生產的技術優良。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的農業輸出國。 當時,荷蘭人前來的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而且大都位在台南安平附近,但是對台灣的日後影響重大。 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與栽種技術。一六四一年在佳里、麻豆等地教新港社平埔族人種植,這是台灣最早的「在來米」。 荷蘭人用羅馬拼音記錄新港人的語言,為「台灣羅馬字拼音」的來源。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的地圖。 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漢人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 一六四七年,荷蘭人自印度引進水牛120頭,供給承租農民耕種。荷蘭人的量地尺寸為「甲」,1甲的土地面積為9,700平方公尺,至今台灣的土地仍然沿用此制。 除了水稻之外,荷蘭人也引進諸多植物到台灣,如為了增產水果,在官田試種芒果,後又引進釋迦、蕃茄。 為了吸引蝴蝶,1645年引進蜜源植物「馬櫻丹」。 為了產糖,引進 甘蔗與製糖技術 ,並以麻豆為當 時蔗糖的輸出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