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山带金矿理论对全球造山带型金矿形成分布时空规律的解释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 ca. 2.8–2.55 and 2.1–1.8 Ga, 与新生大陆壳的形成时间相一致l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与显生宙造山带型金矿的地质特点基本一致,有人提出是与安第斯型俯冲作用有关. 但是, 650 Ma以前造山带型金矿的形成是幕式的,说明总体构造环境在650 Ma 前后是不同的. 这类金矿还在下述几个主特点: 1)太古宙和早元古宙较多,全世界各地台区分布,面型 2) 1.8-0.6Ga这类矿床较少,有时与古陆增生有关,呈线状,多为片岩和片麻岩等 3) 0.6Ga以后各大陆都有分布,与造山带有关,线状,多为千牧岩和绿片岩等 没有造山带型金矿床小于5千万年 前寒武纪两期大陆增长和两期造 山带型金矿床形成被解释成与早期热的地球/地幔翻转有关. 地幔柱使地壳下部增热.—引起大量的熔融,花岗岩体的侵位和浮性地壳的形成 这样形成的晚太古和早元古地壳块很大,相对等轴状,稳定.这种地体也有利于金矿的长期保存,特别是在地体的边部. More than 50% of the exposed Precambrian crust formed between 1.8 and 0.6 Ga, yet these rocks contain few orogenic gold deposits, therefore indicating that more than volume of preserved crust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ores. 1.8-0.6Ga的前寒武纪地壳占出露老地壳的50%,说明并不是老岩石的分布面积控制金矿床的多少.这个时期是以全球性的引张为主,非造山花岗岩为主,因此,金矿化不好 这一时期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 由地幔柱为主的板块构造体系转变为现代板块体系,长形新生地壳. 这种带易于成矿,易于造山,但其主要为高变质的片岩和片麻岩代表较强的剥蚀作用,因此成矿不好.好的可能 已被剥蚀 650 m.y 的造山带型金矿的分布与由1.8GA组成的地块周围分布的绿片岩相的活动带一致. 450 m.y 以后形成的造山带型金矿保存很好.环太平洋有很多砂金矿,表明脉状矿床的保存周期不太长. 这类矿床在形成以后100–150 m.y时间内便可进入沉积盆地中. 第四章 陆-陆碰撞带及成矿 一、 概述 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碰撞带又称地缝合线,是强烈的造山地带 岩石发生变形变质、褶皱、形成碰撞型山脉、发育超基性岩石组合 如西伯利亚板块与俄罗斯板块交接的乌拉尔山带,欧亚板块与印度扳块间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等 二、 成岩成矿的构造模式 碰撞型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特点是发育一系列的板片堆叠构造,指示碰撞造山机制是以陆内俯冲为特征的水平运动 碰撞造山早期的挤压过程 俯冲板片、仰冲板片和陆内俯冲混杂岩带 ① 俯冲板片下插,压力和温度升高→温压改变→低晶格能的组分优先活化,形成流体或熔体(H2O,CO2等流体,金属硫化物、碲化物、砷化物等,卤化物类,硫酸盐、硝酸盐等盐类,褐铁矿等氢氧化物,绢云母等含水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等硅酸盐类矿物) 流体或熔体向低压低温的浅部(即仰冲板片)或断裂带迁移,并活化萃取浅部或通道附近的活动组分, 围岩发生作用, 物质活化也应依序发生(按晶格能由低到高) , 因此导致元素、岩石、矿床的规律分带 ②碰撞造山的挤压-伸展转变期 挤压达高潮之后,造山带开始伸展,区域热异常持续增高并逐步达高峰的时段 深部物质发生最强烈的减压分熔,形成大规模流体和熔体; 浅层构造因减压扩容而为流体活动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最高的热异常为流体活动提供了最大的能量,导致深源流体与浅源流体同时强烈活动并混合、循环,是最强的成岩成矿时间。 ③ 晚期 即区域热异常达到高潮之后直至区域热异常消失,深部流体和熔体的产生逐渐减弱,只有浅部的大气降水热液活动,成岩成矿作用较弱。 三、中国境内陆陆碰撞带及其特点 (1)碰撞带及时代 中国大陆发育着相当多的陆陆碰撞构造带 以主碰撞期(即洋壳消失,构造变形作用最强烈)为准,古生代以来主要发育有: 早古生代早期阿尔泰-准噶尔-额尔古纳碰撞带 早古生代晚期昆仑-阿尔金-祁连碰撞带 晚古生代晚期天山-兴安岭碰撞带 三叠纪的龙木错-澜沧江(昌宁-孟连)达府,金沙江,秦岭-大别-胶南(苏鲁)和绍兴-十万大山等碰撞带 侏罗纪的完达山碰撞带 白垩纪晚期班公湖-怒江碰撞带 古近纪的雅鲁藏布江碰撞带 (2)特点 1) 碰撞构造带主要都是由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所组成 两侧板块的陆壳,地幔成分 大陆地块之间的大洋壳幔残片(大洋沉积物,蛇绿岩套与铁镁质岩石等)。 糜棱岩,碎裂岩,混杂岩带或构造岩片带 碰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