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颜色或现世的反诉.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堂的颜色或现世的反诉.doc

天堂的颜色或现世的反诉   据说,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产生过这样一段“无比切身”的祈求文:      亲爱的上帝,请扶住我吧,亲爱的上帝,别让我死在这里!请求你听我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我还年轻,请让我死在外面!我还想看一眼自由!请求你,让我看一眼自由再死。我知道自己不会活多久,可是,我想死在外面的草地上。      结果呢?上帝没有伸出手来“扶住”那个“年轻人”,没有应答他“唯一的一次”请求,“祈者在祈求之后仍然死在煤气室,然后被送往焚尸炉”。因为那样一次“无效”的祈求,后来有学者向天主教神学家发出了质问:“在奥斯维辛之后,祈求是否还会可能?”这个疑问和德国美学家阿多诺那句广受流传的名言类似,只不过阿多诺用了一种肯定的语气:“在奥斯维辛之后,诗是野蛮的。”   在伊朗导演马吉德?马芝迪的《天堂的颜色》中,同样有一段对上帝的质疑:      没有人爱我,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若我能看得见的话,我就可以跟别人一样上学,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样。老师说主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是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主是不可见的。无所不在,你能感觉到。你用指尖了解。”现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我要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      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祈求者和后来的质疑者不同的是(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这意味着质疑已具有某种普遍意味?),这一次,发出质疑声音的是一个八岁的盲童,一个非成年人,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   据说,伊朗有着严格的电影检查制度,同时又有更加严格的宗教约束,导演可拍的题材十分有限,儿童题材由此成为很多镜头的选择。也由此,观众在好莱坞电影里司空见惯的“暴力、色情、奸情、科幻、灾难、恐怖、歌舞”等等噱头成分在伊朗电影中几乎从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单纯安静的意念”;伊朗电影也被西方电影界称为“简约主义电影”,往往有“仿佛使人的心灵返回到了古代纯真年代”的效果(张冲:《简约之下的宁静――记伊朗电影的崛起》,《天涯》,2003/1)。以孩童为主角,以乡村场景为主要表现空间,同时又有着宗教意蕴的《天堂的颜色》正诞生于这样的约束与单纯并存的文化之中。   前文提及的盲童穆罕默德对于主的质疑出现在电影的后半段。其时,他已经被父亲送到一个盲人木匠家里学手艺――这被奶奶看作是“急于再婚”的父亲(盲童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要摆脱他这个“生活累赘”的表现。   他真的是一个“累赘”吗?对于此类问题,无论现实生活中还是艺术作品里,答案总是似是而非的。谁不愿意过一种和美的生活呢?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盲人呢?身体之残缺可能加倍地引发邪恶的行径,也可能因此而加倍地仁慈善良――在电影里,镜头慷慨地将盲童内心善良而纯净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他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不停地伸出手”去感受这个由主所创造的世界。在这些镜头中,有两个尤其富有意味。   一个是电影的开头部分,穆罕默德一个人坐在小树林旁的长椅上等着父亲来接他回乡下和姐妹们一起去度暑假。其他孩子都被父母接走了,他还在等――父亲其实并不想接他回去,他满脑子想的是娶一个女人。小树林旁,有园丁浇水的声音,有鸟的叫声――有一个声音听起来是急促而凄切的,还有,猫的叫声――直觉告诉他,一只幼鸟从巢里跌落下地,被造化有意或无意隔离于母群,而且它正面临着被猫吃掉的危险。于是,他站了起来,摸索着朝幼鸟的声音走去,一边走,还不忘从地上摸起一个松子球朝猫扔去。终于,他抖抖嗦嗦地在满地的树叶中摸到了幼鸟。树上还有鸟叫的声音,他知道那是鸟巢的位置――他轻轻地将小鸟放进了衬衣口袋,然后开始爬树。树干粗壮、光秃,他那双小腿在树干和空气中用力蹬,用力蹬――那情形,仿佛被救的不是那只幼鸟,而是这个“看不清”世界的孩子――小鸟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盲童也获得了救赎的机缘。   另一个富有意味的镜头是盲童学校放假,穆罕默德回到乡下(父亲试图让他留在盲童学校的想法被老师拒绝),正常孩子的学校却还没有放假,姐妹们带着他到小学去上课。老师让一个孩子读课文:“……太阳照耀了地球……”   穆罕默德正好也学过这一段,他马上纠正道:“不是照耀,是照亮”――我不知道课本里到底是“照亮”还是“照耀”――我甚至不会去区分“照耀”和“照亮”的细微差别。或许,那些正常的孩子真的读错了,或许,它只是老师在教盲童时的一个有意的改动:“亮”,对于有着一双正常眼睛的人来说是廉价的;对只有一双盲瞳的人而言,则是整个世界。什么东西可以照亮他们的内心?光?知识?主之爱?   穆罕默德被送到盲人木匠家之后,“天堂”并没有出现。盲人木匠倒是一位不错的师傅,初次见面时,他就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