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郁永河《裨海纪游》
補充註解[第七段]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還ㄏㄨㄢˊ:返回。 就:到達。 累日:連日。 始:才。 悟:領會、了解。 輟:停止。 [第七段]倒峽崩崖 郁永河抵達淡水入住茅廬後,[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 當時以為是附近瀑布聲,但找了好幾天,卻沒有任何發現,直到親自探尋硫穴,這才明白那聲音是硫穴的沸騰聲。 請找出第七段中的[硫穴]? 衣染硫氣 即使離開了,仍然“餘悸猶存”(硫氣)~ 倒峽崩崖聲 這麼遠,都還感受得到硫穴的威力(聲音)~ 第七段賞析 第七段大意:描述踏上歸途後的感受。 作者初到北投,就聽到「飛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那時他認定是附近的「千尋瀑流」所發出的巨響。探訪硫穴歸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硫穴裡的沸騰聲。 第七段 賦歸 末段結尾,作者寫循舊路回去,雖已離開硫穴,但衣染硫氣,累日不散;而作者也醒悟了剛到北投茅廬時,晝夜轟耳不輟的倒峽崩崖聲音,本來以為是瀑布,經過這次探險,才知道原來是硫穴沸騰的聲音。可見聲音傳達之遠,也給人留下無窮的餘味。 賞析—第七段 行經路徑與溫度體感 第一段:廬舍遠望 第二段:茅棘草原/悶熱 第三段:蓊翳深林/涼爽 第四段:野溪沸泉/溪水猶熱甚 第五段:靠近硫穴/覺履底漸熱 第六段:抵達硫穴/地熱如炙 第七段:返回深林/涼爽 硫穴+層遞 順 敘 題材新穎 作者所描寫的景物,都是他前所未見,已經完全掌握了讀者好奇喜新的心理,例如: 寫茂盛的林木 寫樹上的禽聲 如大十圍的巨木 藍靛色的溪水 「硫穴」 「大小不可辨名」 「耳所創聞」 「導人謂楠也」 「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 下,是沸泉也」 更是大自然的奇觀 結構謹嚴—句法整齊 句法整齊:每段的開頭分別是:「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句法整齊,每段代表一個特殊景點,而且四、五、六段和硫穴都有密切關係,如此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大磺嘴全景 條理井然,前後呼應 白氣 第五段[白氣縷縷] 第六段[白氣五十餘道] 沸泉 第四段[溪水猶熱甚] 第六段[沸珠噴濺] 硫氣 第五段[硫氣甚惡] 第六段[毒焰撲人] 第七段[衣染硫氣] 第六段為全文描寫重點 技巧高明—運用「摹況」 摹況修辭簡介1 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2 舉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皆可作為描摹的題材。 視覺摹況:「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聽覺摹況:「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嗅覺摹況:「風至,硫氣甚惡」「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觸覺摹況:「暑氣蒸鬱,覺悶甚」「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技巧高明—善用譬喻 善用譬喻:「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一大沸鑊」比喻硫穴周遭是沸鑊,貼切生動。 銅鑊:大鍋子 冒險家精神 永河來臺採硫兼遠遊,深深感受到許多危機,時時會面臨死亡,但他有一個信念:「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趣,通「趨」。此指危險的地方);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裨海紀遊》卷中)這種旅行家的冒險精神,值得學習。 火山噴氣口上的硫磺結晶 北投硫穴詩之一 造化鍾奇構 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 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 丹山草欲燃。 蓬瀛遙在望 煮石迓神仙。 【語譯】 上蒼創造奇異的景物,高山上湧出了溫泉。 憤怒的雷聲在地心翻滾,有毒的氣焰震撼整個山巔。 碧綠的溪水,松樹長期枯槁,丹紅的山頂,草色枯黃好像就要燃燒。 傳說中的蓬萊、瀛洲等仙山好像遠遠可以望到,我也想修練仙術,煮白石為糧,以迎接神仙的到來。 北投硫穴詩之二 五月行人少, 西陲有火山。 孰知泉沸處, 遂使履行難。 落粉銷危石, 硫磺漬篆斑。 轟聲傳十里, 不是響潺湲。 【語譯】 五月行人稀少,西邊有座火山。 哪知泉水沸騰的地方,讓人難以行走。 高大的岩石,被硫氣侵蝕,像粉末般剝落;被硫氣薰染,形成駁雜的紋路。 轟隆的巨響傳遍十里之遠,它並不是流水的聲音。 平埔族婦女與小孩(D. Maillart繪,年代待查) 平埔族漁夫(英國攝影學家John Thomson攝於1871年,同治10年) 臺灣竹枝詞 之一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原注】 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遍體龍鱗,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食檳榔者必與蔞根、蠣灰同嚼,否則澀口且辣。食後口脣盡紅。 【語譯】 檳榔只有一根主榦高聳雲霄,沒有分出旁枝,上面結了一大串垂下的青子,一顆一顆雜亂而散開。 把它摘下來加上蔞根、蠣灰一同咀嚼,把嘴脣全部都染紅了。 臺灣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