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方式-1精要.ppt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方式-1精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方式-1精要

地球化学 五、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和元素的赋存形式 (二)元素的赋存形式 元素的赋存形式(element form)是指元素在一定的自然过程或其演化历史中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状态及与共生元素间的结合关系。元素的赋存形式的含义应包括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元素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元素有三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本节主要介绍元素为固态(固相中)和液态(流体相中)时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 1 元素在固相中的存在形式 ①独立矿物:能用肉眼或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的矿物,粒径大于0.001mm机械分散物:(固相、流体相)是成分不同于主矿物的细小独立矿物或固熔体分离结构(上图); 自然界的矿物一般都不是按某种化学式来限定成分的纯净化合物,而往往混有杂质,这种杂质按其聚集和赋存状态可分为五种状态: * 类质同象的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 ② 类质同象:或称为结构混入物,指不同的元素或质点占据相同的晶格结点位置、而晶格类型和晶格常数不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微量元素进入主元素的晶格后,如不通过破坏矿物晶格的手段,采用机械和化学的方法都不能使两者分离 (下图)。 1 元素在固相中的存在形式 * 1 元素在固相中的存在形式 ③ 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或称为超显微包裹体)—被包裹在其他矿物中,粒径小于0.001mm的物质。由于它不占据主矿物的晶格位置,因此是独立矿物,但又不形成可以进行矿物学研究的颗粒。如在岩浆岩中的Au、Ag、Pb、Bi、Hg等,常可以呈超细硫化物存在于其他矿物中。 * 1 元素在固相中的存在形式 ④ 吸附—胶体、晶体表面或解理面上由于电荷不平衡而吸附异性离子的现象。是一种结合力较弱、易被交换和分离的存在形式(活性赋存形式)。不参加主矿物晶格,在矿物表面、裂隙面等呈吸附状态; ⑤与有机质结合—元素加入到有机物中,如血液中的Fe、骨骼中的Ca和脑细胞中的P都完全进入到有机质中。此外,微量元素常与有机物结合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或金属有机络合物,如铜乙二胺配离子[Cu(CH)2]2+ (上图); * 1 元素在固相中的存在形式 同种元素在同一类地质体中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如Nb等微量元素在花岗岩中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但当其含量较高时也可以与Nb的独立矿物共存。又如Pb在热液矿脉中主要以方铅矿和铅硫盐形式 存在,部分Pb也可以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了其他硫化物矿物中。?? ? 同样,元素的存在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以Pb为例:在岩浆熔体中呈简单离子Pb2+或PbS分子;在岩浆结晶时主要以类质同象方式进入钾长石,少量呈微细PbS分子;在热液作用过程与Cl-、F-、HS-等结合成配离子;在热液脉中形成方铅矿和铅硫盐,部分类质同象进入其他硫化物矿物中;在地表风化后转变成白铅矿;在还原的沉积盆地中又可以生成方铅矿。 * 1 元素在固相中的存在形式 同一种元素结合形式不同,将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活动性,例如,不论是常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若是存在于矿物的晶格中,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不受外界环境与地球化学条件的影响,不会因为环境酸碱度的改变而从矿物中析出。但如果是被吸附的形式存在(黏土矿物),当环境变为酸性时,H+离子将和重金属离子争夺黏土矿物的表面可交换位置,结果使被吸附在黏土矿物的表面重金属离子释放出来,H+离子浓度越大,释放的重金属离子就越多。在环境变得极酸性时,黏土矿物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就被全部释放出来,进入环境和流体。 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存在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例如,Mo可以有五种不同的价态,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因而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P88)。又如对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赋存方式比含量更有意义。 * 地质现象: ①铜、硫矿体产在花岗闪长斑岩的裂隙带中; ②矿体上方有一个硅化(矿化)碎裂顶盖; ③在地表3线剖面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原生晕); ④其测定结果在矿体上方出现了Cu元素的低含量区。而在花岗闪长斑岩中却出现了高值区。 为什么?原因何在? 实例 Cu的表生作用条件下行为的研究 * 实例:Cu的表生作用条件下行为的研究 * (1)铜、硫矿体上方的硬而脆的硅化碎裂顶盖,其中裂隙发育,在地表氧化条件下(H2O、O2、CO2、有机酸......)。裂隙的原生黄铜矿等硫化物氧化分解,最终 CuFeS2氧化(H2O、O2......)→ CuSO4 CuSO4易溶于水,部分往下淋滤,(进入原生带,还原成CuS),部分向两侧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