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美术史的途径之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中国美术史的途径之一.doc

探索中国美术史的途径之一   摘 要:本学期为中国画专业硕士生开设了中国美术史课程,在教学与课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实践类学生对美术史研究还存在一些迷惑和认识上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几个基本问题,阐述了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些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以文献及其意义为视角,勾勒出作为国画专业研究生进行美术史研究时所需基本知识框架和需掌握的基本书目。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研究生教育;中国画;学术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   One Way to Explore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On the Fine Art History   Teaching to Graduate Students of Chinese Painting    WANG Han-wei      一、要不要学习美术史?      这或许是创作类的学生最喜欢提出的问题。美术史“并不是要将转瞬即逝的事件化作静态的法则,而是要赋予静态的记录以勃勃生机。”而“关注往昔”则是“因为我们对现实感兴趣。”潘诺夫斯基在《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中的观点仍然是最令人信服的回答。我们在学习美术史的过程中,不是为了记住所谓的年代、画派的名称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我们寻找的是过去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构建一条路径。   而“艺术根本不是琐碎的东西,不是富人家中的装饰,而是了解世界深刻见地的来源,因此,它的存在是无可代替的,而且,所有具有一定见地的人都可从中共享。”①这些“见地”正是美术家和美术史家之间的桥梁。美术创作中特有的形象思维特征能帮助人们进一步塑造思维、改变观察方式。早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就通过图画、文字来传递信息、表达想法,美术的方式也成为原始时期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之一。②美术史承载着漫长岁月中的美术作品,这使得美术史研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然而,真正理解一件作品,又不仅仅是“看”和“观”能解决的。当我们面对一幅画面,往往要经历欣赏、鉴赏、研究等几个层面,这需要方法和知识上的不断补充。在观看和研究画面时,我们又可以把画面分作风格和观念两个层面。风格的研究应关注技术或者说绘画语言的演变,作为中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本应精于此道,兹不赘述。但要提及的是,对风格的理解又不仅关乎技术,更需要审美感受力。风格与观念也正交汇于此。审美感受力需要忘我的状态,因为“只有全然忘我,贯注于他所感知的对象的人,才能从中得到审美体验” ③,在英文中,或许可以用“flow”一词来描述那种体验状态;审美感受力需要技术之外又涉及文学、历史以及哲学等层面的内容支撑;④这样,潘诺夫斯基所说的“直觉的再创造”和“考古式研究”互为关联而形成的“有机情境”就是我们观看画面的“收获”。然而,不仅“考古式研究”需要“研究”,即使“直觉的再创造”不但有赖于观看者天生的感受力和所受的视觉训练,而且也有赖于它的文化素质。” ⑤对于画者而言,这种“文化素质”当然与对美术史的研习密切相关。      二、善写者不鉴?      《笔阵图》⑥中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之语,历来被人们乐道和讨论,其中不乏争议,然而,人们谈及艺术创作实践和赏识之间、进而谈论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时,常常引用这句话。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直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学生关心的问题。毋庸置疑,“绘画是一种实际的技术,不是凭空可以谈论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也一定要先明了中国绘画的技术,不然一定不能研究到透彻的地步。所以绘画史家必须同时是个画家,不是画家的绘画史家,只能研究绘画史中的某一部份,如画家身世、生卒年月之类,研究绘画的全史,是相当困难得的。” ⑦斯论可谓中肯,颇得同仁认可。懂得绘画的技术,或扩而大之,懂得绘画的媒介、技术和表达方式是研究绘画史的前提之一。当然,也正如童书业先生所言,鉴别(对画迹之审定)、考据(对文献之审定)、著史(以历史的眼光整理中国绘画之变迁)等途径都是研习中国绘画史不可或缺的。研究中国中古时代的绘画,就不能不把文献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⑧可见,会画者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胜任美术史的研究。   钱钟书在《管锥编》“卷一○六”中循着《笔阵图》对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做了精彩的引证和论辩。苏轼《次韵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若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冯应榴《苏诗合注》引何焯谓本唐张怀??语:“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W虽不能其事而?m言其意。”米芾《宝晋英光集》卷三《自涟漪寄薛郎中邵彭》:“已矣此生为此困,有口能谈手不随,谁云心存笔乃到?天公自是秘精微。”《华阳陶隐居内传》记陶弘景“常言:‘我自不能为仲尼,而能教人作仲尼,犹如管仲不能自霸,能使齐桓霸也。’”西人肖伯纳云:“己不能,方教人”(He who can, does. H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