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它.doc
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它
一
每年过年,我都会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家乡还没有电视,也还没有外出打工这样的事情。过年前的半个月,村里就像蜂窝里灌了蒸汽,热烘烘地闹起来。那时的天气也格外地冷,记忆中的冬天,屋檐下总有一串一串的冰条,门前的枯草已经灰绿中带黄,夜间的露水在各色杂草上结成冰凌,太阳一出来,清亮的光照在上面,几经反射,显得色彩斑斓。尽管那么冷,我们小孩子还是一大早就争着要起床,为了看那些彩色的冰凌。将那些晶莹剔透、像七色宝石一样结在草带上的冰凌从田边折下来,在冻得红彤彤的小手中挥舞,给妹妹或邻家的小孩子看,大自然所赐的美给了我们似乎属于自己的骄傲。透过七彩的冰凌,我们真的看到太阳是彩色的,不过只看一会儿,冰凌就化了。一滴一滴的水珠顺着小手往下掉,像滴答的眼泪。
然而那时候并没有这样地伤感,冰凌化了,还有其它的玩耍。况且,只要过一夜,又可以见到那样透明的彩色,遍野都是了。于是便和大一点的哥、姐们去踩高跷,或者去看大人们挤棍,到哪一家去看做米糖。这也是大人们一年最闲的时候,因为秋收早已经过去了,春耕又还有一段时日,现在要忙,也是忙着怎么过年,做爆米花、做米糖、到山上去砍些树木回来当硬柴烧。这时候的忙,都是跳跃的,有什么要溢出来的样子。见了面就说:“你家的米糖都做了?明天我家杀猪,过来吃晚饭,一定来!”
真的过年了,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回想一年来的日子,苦的都已经过去了,甜的便让人心里有希望,对于来年,都鼓起了更大的劲头,饭菜确实是格外地香。正月里,大家都这家那家地窜,小孩子们除了给长辈们拜年,就是伙在一起,用稻秆做一个草龙灯,到这村那村去舞,讨几个买小玩具的钱,或者干脆就是糊弄一些点心吃,说一些自编的吉利话、做出一些滑稽态,然后一哄而散……。以后,又还有一些村里要搭戏台请戏班子来唱戏,全乡总要闹到元宵以后,才肯慢慢地静下来。直到柳树的新芽探出一点头来,风吹到脸上也不那么剌骨了,人们便扛了犁耙去犁田,小孩们也一伙一伙地在田野里一面放牛一面游戏,烧一处火、翻一些冬天里躲在泥里的泥鳅。清晨的炊烟映着朝霞袅袅而上,春天的田野里又飘着新一轮的希望。
然而,这些都已经只能在回忆中才能见到了。时代变得很快,人也变得很快。或许有人会认为我这只是用一种怀旧式的态度来看这一切,然而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看到的无疑只会是古文人心中早就怀有的“田园诗”。但现在想起来,这一切并非出于怀旧而产生的美感。那时候家乡充满希望的热闹与忙,与当时的第一轮改革是分不开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农村最大的变革就是分田到户,承包单干。每一家都分到了自己的田地,自己出汗在自己地里。产出的粮食又不怕卖不了,因为那时候粮食还是统一收购,价格也比较合理。也就是说,农民们不用担心市场,只要勤劳,田地里产得越多,收入就越多,生活就会越好。因此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劳动使人充实,在靠自己的汗水能过上幸福日子的人们身上,展现了一种健康而快乐的美。而那时候现代传媒还没有在农村大行其道,人们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各种自创的形式来娱乐。这些娱乐因为是自创的或传统的,与人们有着有机的联系,所以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娱乐,而是充满着人民的智慧与创新。那是一种真正的劳动者的艺术,像《刘三姐》中的采茶歌,充溢着一种劳动者自信而欢快的调子。
二
近些年来,一直在外地读书,回家过年,感到一年不如一年那么热闹。在外打工的姐姐和亲戚们,一直要到年前两三天才回家。或者因为工地上的工资拿不到,或者因为工厂里不到时候不放假。而大年一过,年初六左右又要赶紧出去,或者因为厂里上班时间到了,或者怕出去晚了找不到事做。而这一来一去,都要挤火车,每回家过一次年,都像要拼两次命,那么多人从窗子里塞进去,一直塞到不能动为止,好像人的什么尊严都没有了。然而这一切又似乎是自愿的,这就格外地让人受不了。每年春运车票又要大涨价,来回两趟的车票,加上买一些过年的东西,经常就要花掉两个月的工资。渐渐地,有许多人过年也不回家了。乡下的年,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热闹与充实感了。
然而今年春节回家,感到家乡又有一种特殊的热闹。大家在路上在饭桌上都兴奋地传讲着一件事。原来今年我们县里有一位官员回家乡过年了,这位官员现在是中央委员,据说这次荣归故里,带了多少亿的投资回来。又说,县城到他村子里,已经有了一条专修的水泥路,每位以前曾相认的亲戚都有一个多少钱的红包等等。人们热心地传讲着这样的消息,言谈中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与朦胧的向往。
其实近年来这样的故事已经在故乡流传得太多。这次虽然也有所本,但也只不过是另一些故事的延续。某某乡的什么人在外面赚了多少钱,做了什么老板等等,似乎成了人们过年聚在一起时必讲的故事,而且每人似乎都争着要讲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