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doc

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是一个传播多元的时代,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赋予了芸芸众生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能力。今天,饱受信息狂轰滥炸的社会公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闻把关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今天的各种假新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活跃,屡禁不止,特别是经过网络传播的放大,网上网下互动,如不严加制止,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今天的社会,假货泛滥,只要不威胁生命健康,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有时甚至知假买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广大消费者自觉抵制,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假新闻,其对社会的危害远远大于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曾记否,四十年前的“阳谋”以及随后的“放卫星”,我们的新闻媒体扮演了什么角色?“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控制的新闻媒体的所作所为,更是遭到了正直的人们的唾弃。当然,今天的假新闻与那时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假新闻对媒体的公信力的危害,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如果说,当年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或卷入全民狂热,属于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迫于政治高压,言不由衷,那么,在今天相对宽松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制作、发布假新闻完全是职业道德的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反映。      经济利益――假新闻的幕后推手      其实,假新闻由来已久。正如我们无法考证历史上第一条新闻是何时发布的,我们也不知道第一条假新闻上何时出笼的。但是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假新闻的历史与新闻的历史一样长久。在西方近代新闻史上,在大众报纸出现以前的党派报刊,往往为一党之私利而不顾事实真相,歪曲、夸大甚至捏造事实,而以后的一些大众化报纸,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片面追求轰动效应,采用煽情主义的报道方法,这些都受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反对和抵制。被称为现代报业之父的普利策为《世界报》制定的座右铭就是:“准确、准确、准确”。今天,新闻界普遍公认的基本理念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既然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可以说,制造、发布假新闻对于媒体来说无异于自杀行为。那么,为什么假新闻仍然层出不穷呢?   今天的假新闻,形形色色:无中生有,纯粹杜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合理想象,人为拔高;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所有这些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谓“过失性”假新闻,即媒体不知有假,但为了抢时间,或为了提高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不经核实,草率发布,铸成大错。到头来,品牌受损,信誉下降,得不偿失。某大报抢发“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遇刺身亡”就是一例。另一类则是有意造假的假新闻,个别新闻从业人员出于个人目的,或轻信谣言,或无中生有,如果造假手段高明,恰遇社会普遍关注,则被广泛转载,恶劣影响也被放大。最近某电视台“纸馅包子”就是一例。这两类假新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经济利益。这就是当今假新闻的特点,可以说是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   个别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名利,置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良心于不顾,从“策划新闻”、“导演新闻”到“炮制新闻”,但这他们毕竟只是极少数害群之马。但是,一旦假新闻出笼,如果有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则会有众多的媒体纷纷跟进。在某些人心目中,新闻的轰动性、趣味性、新奇性、可读性是最重要的,为了抢时效,真实性、准确性是可以也应该让路的。如果出现了假新闻,只要不是我编造的,最多也就是受骗上当,而如果对某条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因对其真实性的怀疑而不转发,或因核对事实而错过了时机,则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造成遇到“枪眼”新闻,各媒体一哄而上,推波助澜,“一犬吠影,十犬吠声”。因此,我们认为,即便是“过失性”的假新闻,也不能简单地用“失误”来解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还是屈服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面对浮躁之风日盛,我们不禁要问,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何在?      社会守望者的良知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之本,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等于废纸一张。而构成媒体公信力的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就是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反对虚假新闻,是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良知的体现。当造假泛滥之时,只要有负责的媒体担任守望,社会就有希望,反之,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如果连媒体都不可信,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   技术的进步赋予了普通公众信息传播的自由,传播的门槛一再降低,个人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手机短信、博客、播客等传播方式日趋多样、简便,传播的内容也日趋随意。尽管网民是分散的个体,而分散的个体的能量是有限的,但网络传播的功能是巨大的,网络的传播效果有时是爆炸性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