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的调查与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的调查与研究.doc

  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的调查与研究 摘 要: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至今仍保留其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属于珍贵的民族剧种。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详实记录并认真 分析 佤族清戏的形成、历史与现状、表演形式和演出剧目等,较全面系统地呈现佤族清戏状况,以引起对佤族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进一步重视。   关键词: 腾冲甘蔗寨 佤族清戏 调查与 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以及 旅游 资源开发,佤族清戏的报道又逐渐增多,在一些报纸、网站均有不同程度的简介,让人们对其有所了解。我们课题组于2006年1月中旬至3月初两次到腾冲的甘蔗寨进行田野调查,专门采访了佤族清戏的传人李家显和沈家兴,听了老艺人们的演唱,从老艺人那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和相关   清末民初期间,是佤族清戏最为繁荣的黄金 时代 ,当时,清戏除在本寨及其他佤族村寨上演外,还被邀至邻近的各民族村寨演出,甚至演出到了接近县城的河顺,深受人们的喜爱。20世纪20年代后渐趋衰微,腾冲抗日战争之后,佤族清戏濒临灭绝之境。   解放后,腾冲县人民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 社会 文化、民族文化进行调查时,将佤族清戏列为一正式剧种,记入档案。1983年,县文化馆对佤族清戏作了初步调查,1984年,县文化馆、县花灯团再度组织人员进行调查, 研究 佤族清戏与弋阳腔、青阳腔关系,发掘、整理剧目和唱腔。之后,选了廖美玲、王祖芳、李爱松3个佤族女青年,在文化部门及老艺人辅导下,排演了折子戏《安安送米》,参加了保山地区民族文艺会演,演出获得成功,被授予“珍贵民族剧种”的奖励。1993年,县文化馆人员又到甘蔗寨举办过辅导班,动员了村中数十个佤族青少年学唱清戏,以扩大 影响 ,培养后继人才。其间, 中国 戏曲研究院的专家曾亲临甘蔗寨调查,认为佤族清戏属于珍贵的民族剧种。同时,县文化馆还组织人力对部分剧目进行录音,并整理出《安安送米》和《姜姑刁嫂》的曲谱,以便于 学习 和演唱。佤族清戏就这样逐步走出当地,扬名省内,并被专家学者重视和研究,有些观点也颇有争议和“质疑”。   三、表演形式和剧目   清戏上演的时间一般在春节期间,节前,村寨中的艺人们便聚集商议,选定剧目,分配角色,由熟知剧本的人负责排练。所选剧目也是多为二至四人的折子戏,其中,表现悲欢离合与神仙故事的剧目最受欢迎。演出从大年初一准备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整个过程如下:   大年初一,主要是“贺秋”和“参庙”。“贺秋”是用稻草编扎一个“秋神老爷”,再用两根藤条或绳子像秋千一样把秋神挂于“秋堂”(寨中凉晒稻谷的空地)的大树下,摆放三牲供果,锣鼓齐响,由寨里年长者带头祭祀后,众人轮番荡使秋神,荡得越高意味着一年里生活越顺利,最后将秋神供奉于大树上。“参庙”是到魁阁祭祀,迎接龙灯,并祈求“出灯”到外村寨演唱顺利。   正月初二开始在秋堂演唱清戏,俚称作“秋堂唱”,一般均在傍晚时进行。秋堂上摆放一两张装有瓜果点心的桌子,四周用松明火把照明,观众围成灯堂,演员于灯堂中间表演。上演时通常与龙灯、仙灯等一齐演出,先是“耍青龙灯”,青龙灯是用竹片和纸扎制而成,耍时放鞭炮,用红布给龙“挂红”,高声“说吉利”,诸如“老龙耍得喜气生,庆贺宝寨过新春。贺老者年高百寿,贺少者五谷丰登”等等。后是“耍仙灯”,由一个手提一只小菜篮子,里面放有灯笼,身穿鲜艳花衣,腰系围裙的小女孩扮作“引仙姑”,后面紧跟着七个手拿纸扇或手巾,衣着打扮类似的小女孩,围着边舞边唱一些“采花调”之类的民间小调。耍完灯后,清戏便正式演出,一般可演三四折戏,中间夹有耍灯,一折灯,一折戏,典型的“灯夹戏”。   正月初三开始“出灯”,到周围十数个村寨“耍青龙灯”和唱清戏,一直要到元宵节才返回。外村寨事先一般会打个招呼或捎个口信进行邀请,清末民初期间,周围村寨几乎形成习俗,每逢过年就在自己村寨里等着看演出。外村寨除负责吃住外,还会在桌上果碟里封点“小礼钱”,多少不定,看各村寨的情况,少则几十元,多则两三百元,到返回本寨时,一般会有一两千元的进帐,这些钱也主要用于寨里的公益。   正月十六,要到秋堂“撤秋”,把供奉在大树上的秋神撤下。然后再到魁阁祭祀“辞庙”,“送龙”回宫,在河边烧掉龙灯,顺水冲走,至此清戏演出方告结束。   这里我们至少可知两点:一是清戏传入甘蔗寨后,与当地的春社灯火习俗融为一体,有灯有戏,使其既有祀神祈福的含义,又改变了社祭灯节零散单调的状态,呈现富于伸缩,灵活多变的演出形式,更为群众喜爱接受;二是清戏仅在春节期间表演,展示的是人们祈福庆丰,喜气热闹的场面,未有职业戏班,处于纯粹业余化的娱乐状态。故而“佤族清戏是以云南汉族方言为戏曲语言的一种少数民族业余戏曲 艺术 。”   清戏的演出形式较为简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