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一)韭菜疫病的诊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明远断病手迹(一)韭菜疫病的诊断.doc

李明远断病手迹(一)韭菜疫病的诊断   编者的话:李明远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专攻植物病理学,是该领域内的专家。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从事过植物病害的基本调查工作。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关注着生产上新出现的病害问题,至今已接近50年了。最近我们有幸得到他的同意,将一些有关温室园艺病害诊断的记述整理出来,发表在本刊上,以飨读者朋友。一方面使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这些病害,同时给大家一些诊断病害的技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面的世纪城一带是四季青公社(当时农村的一级基层组织)的一片韭菜地。包括扣棚的面积大约有107万m2。公社从天津请来了一个姓高的把式,指导他们管理。开始韭菜确实长得不错。经济收益也很高。但是好景不长,包括新定植的韭菜。不发根,长出的叶片越来越细(图1)。到1980年前后,这片韭菜就开始往回抽抽,最后开始死苗。对这种情况,高把式也没有高招。于是就找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由蔬菜、植保、土肥三个所各派一位专家到韭菜地里去会诊,我作为其中一员前往。      第一年去,大家认为是水分管理的问题。因为韭菜地不平,田间积水的地方不发根,苗子自然长得很细。于是告诫他们注意雨后排水,尽量做到雨停水尽。   采取了上述措施,似乎好了一点。但是,死苗仍在发展。第二年几个专家再被请去。大家刨根问底,分析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施肥不均,造成一些地块营养不良。但是一年过去,不管是施了多少肥。该死的还在不断地死。   第三年,四季青公社又把我们找去。这时韭菜死苗到处都是,这个问题已成为这片韭菜存亡的关键。公社让我取点样回所里“化验化验”,看是不是病害。我挖了几棵回到实验室用水洗净,看到韭菜的鳞茎有些发褐,别的也看不出来。将显症的鳞茎直接保湿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里面乱糊糊地,不仅有真菌、细菌,还看到几条线虫。将腐烂的根进行了一次组织分离,出来的大都是细菌,回接后也未发病。还是搞不清谁是罪魁祸首。   他们看我来来往往地比较辛苦,又一次送了一包韭菜给我。我喜欢吃韭菜饺子,在家摘韭菜时,发现一些韭菜剥掉叶鞘,假茎有一些变褐。这些变褐的假茎引起了我的注意,推测这可能是一种病害,有可能四季青的韭菜死苗就和这种病害有关。回到实验室,把几根变色的韭菜码放在培养皿里保湿。第二天打开一看,这些假茎的表面长出了一层白霉。挑到显微镜下再看,全都是疫病的孢子囊。这时我高兴的叫了起来,我的直觉告诉我,四季青的韭菜死苗可能就是由这种疫病引起的,这片韭菜有救了。   我们又回到四季青公社进一步进行了调查。发现韭菜的根、茎、叶均能被害。叶片受害多由叶片中上部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的水浸斑,并迅速向下蔓延,当病斑扩展到叶片一半时,叶片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假茎发病,病部呈红褐至暗褐色,腐烂,用手轻轻一捋,即可将腐烂的叶鞘捋下。内层的叶鞘为浅褐色。将这些变色的叶鞘保湿,可产生大量的白霉。鳞茎被害开始呈水浸状,浅褐色,后腐烂。根部受害呈褐色腐烂,根的寿命缩短,且不发新根。地上部新生的叶片越来越细。      田间调查表明。在我们取样调查田的平均病株率为19.5%,严重的田块病株率61,4%。当年损失30%~40%。   当时我的行政事务比较多,没有时间全力以赴把这个病喜完全搞清楚。就交给同一课题组的魏世义,共同把它做了下去。   经过室内的鉴定。韭菜死秧的病因也得到明确。这个菌的菌丝白色,无隔,分枝基部稍窄,直径6um-7um,极易生成大量孢子囊。孢子囊细长,(100~300)um×(3-5)um,一般不分枝。孢子囊顶生或间生,无色或微黄色,长椭圆形,洋梨形或卵圆形,大小:(28.8-67.6)tim×(17.5-30)tJm(图2)。长宽比为1:18。孢子囊顶端乳突多数明显,高×宽为(2~5)um×(3~6.3)um。在培养基上容易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球形,为黄色,表面平滑,直径20um~40um,壁厚为1.3um~25um(图3)。最后将该菌定名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   后来又进一步的开展了韭菜疫病的防治试验,明确了以栽培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即:采用平整土地,通畅排灌系统。消灭涝洼和水坑为主。辅以定植时用50%甲霜?铜600倍液蘸根。在发病后使用60%琥?乙磷铝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或灌根等措施。   采用这套防治方法后,病害得到了控制,一年后四季青的这一片韭菜又获得了新生。   笔者认为,诊断一个病害和认识一件事情一样,都有一个过程。一开始看到的是处于发病盛期的症状,此时往往已错过了鉴定的最好时期。所以,分离了半天,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