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明远断病手迹(六)在北京发现的番茄溃疡病.doc
李明远断病手迹(六)在北京发现的番茄溃疡病
1980年6月18日,我和北京市朝阳区植保站的姜站长一同到该区调查番茄晚疫病。结果发现发生番茄晚疫病的地方不多。倒见到一种新的番茄病害番茄溃疡病。
这种新病是在太阳宫公社八大队一小队的番茄田见到的。即有一些植株个别的小叶片突然萎蔫(图1),摸一下叶柄,里面是空的,剖开可见髓部变褐腐烂,和叶柄相连的茎部也会出现中空变褐(图2)。这种茎的外皮一般完好,个别的表面变褐或开裂,长出不定根。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病株率13.8%。姜站长问我:“这是什么病,”我回答:“不知道。”她听后有些失望。我安慰她说:“不要急,只要这种病继续存在,我们早晚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年过去了,这种病没有再出现。到了1984年7月我们在北京市延庆县的大柏老公社又见到此病。这块病田是延庆县植保站的工作人员首先发现的。面积达到3,335m2,病株率达到60%。在这里一共见到3种症状:一种是小叶萎蔫死亡。即一个复叶其他的小叶都很正常,仅有少数和叶柄相连的小叶死亡。剖开叶柄往往连带有坏死腐烂的情况出现:另一种症状是,粗看起来茎杆没有明显的异常,仅中上部较宽,在茎的一侧有时出现裂缝(图3);劈开这种茎,可见到茎的髓部变为褐色或中空(图4)。病茎的下端生大量的不定根(图5)。严重的病株,部分叶片在烈日下蒌蔫、枯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植株的果实上生出一些“鸟眼斑”(国际通称“birds eye spot”)。这种病斑的直径大约有2mm~3mm,中间有个木栓化突起的颗粒,周围有一白色的圈,将其包围起来,看起来像是一个个鸟的眼睛(图6、图7)。许多小斑点可以联合成不规则的斑块,但各自仍保留着白色的晕圈。这种症状有时易和蓟马为害留下白斑(虫毒)相混。据我们观察两者的区别在于:番茄溃疡病的鸟眼斑中间的木栓化点稍大,木栓化周围略凹陷后再隆起,病斑的直径比较均一:而虫毒引起隆起的白斑中间的点非常小,外缘变白的部分个体间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图8)。
由于这种病斑的出现和茎叶上出现的症状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果实长有鸟眼斑的植株,茎叶往往一点症状都没有。所以当时没有将鸟眼斑算作溃疡病。但是我们在查阅文献时知道“鸟眼斑”是番茄溃疡病在果实上的表现,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他们的关系。
随着我们对这个病害认识的加深。发现的番茄溃疡病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北京的丰台区黄土岗公社,海淀区的四季青公社(镇)、苏家坨公社(镇),平谷县的夏各庄公社(即现在的平谷区夏各庄镇),太兴县的榆垡公社(即现在的大兴区榆垡镇),以及在辽宁的鞍山等地都有发现。不仅露地番茄发生,保护地有时也会发生。其中,以苏家坨发生的最为严重。这块露地番茄正处于结果的盛期,在我们去之前3天,当地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病害表现的十分严重。在这里除了见到的几种症状以外,还见到雨水将茎部的菌脓带出,在茎叶上留有的痕迹(图9)。此外,还可以看到花及花蕾被病菌感染的一个个褐色的病斑,以及大面积折倒、枯死的植株(图10)。茎部的细菌还可以通过维管束,侵染果实的胎座和果肉(图11),严重时会使幼嫩的果实皱缩、滞育、畸形。其中的种籽很小、黑色、不能成熟。发病较轻的果实,外表看去大、小正常,偶有种子变黑或有小黑点。由于这种病种子一般发芽率无明显变化,给除带菌的种子造成困难。
1985年以前,我们都是根据症状认定这个病害的。据我们所知,当时国内还没有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正式报道。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病害,长期缺乏对病原菌的鉴定,不能将这个病害作出结论。也不便发表出去进行交流。因此,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单位,对这个病的病原作出鉴定。
后来我们知道当时的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对这个病害也十分重视,联合起来对此病进行了鉴定。鉴定的材料是1985年7月采自平谷县。首先将获得的棍棒状杆菌在“523”培养基上。于28℃的条件下培养96h。当菌落长至1mm时进行观案。此时菌落圆形、粘稠状、光滑、边缘整齐略突起,全缘不透明。经3%KOH-实验,为革兰氏阳性。同时用蘸根法及针刺法,接种到早粉二号的番茄苗上。10天后幼苗出现萎蔫。显微镜观察该菌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无鞭毛,大小0.7~1.2um×0.4~0.7um。生化测定表明,该菌能氧化碳水化合物,但不能脂解,水解明胶缓慢;尿酶阴性,七叶灵阳性;适宜pH7:发育温限1℃~330C,适温25℃~27℃,在53℃下10min致死。
根据病害的症状,病原细菌的特征以及病菌的致病性,将此病定为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michiganense(Smith)Davisetal当时用名Corynebacterrium michiganense pv.michiganense(Sm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