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中特性与量性的转变.docVIP

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中特性与量性的转变.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中特性与量性的转变.doc

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中特性与量性的转变   摘 要: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汉语词类表现出“词无定类”的特点。奥托?叶斯柏森认为形容词与名词差异在于其内涵的特性不同。本文从词语所内含的特性与特性的量特征着手,分析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的内部过程,认为是否含有被共识的显著特性及?特性量特征的转换,是决定名词与形容词之间跨类能否成立的关键。   关键词: 特性 量性转变 特定化   1.引言   传统语法认为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特征[1];亦有论及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2],形容词为描写事物性质状态的词[3]。关于两种词类的关系与差别,Chomsky曾以“名词=+N, -V;形容词=+N, +V”[4],显示其差异;而Baker认为这种划分不符合两种词类在应用中的实际情况[5],违背了“简约原则”[4]。沈家渲曾提出汉语词类之间存在“包含模式”,即形容词是被名词包含的一个次类[6]。可以确定的是在名-形之间存在一个跨类的地带,该地带根据罗自群的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名-形跨类词占到跨类词总量的15.7%[2]。可以推断名词和形容词本身包含着共同因素,使跨类成为可能。本文认为这种共同因素即为奥托?叶斯柏森在定义词类内涵时所论及的特性(quality)[7]。   名词和形容词内涵不同的特性,还具有“量”的特征。“特性”与特性的“量”都参与跨类。朴镇秀曾论述到形容词量性的特征[8],田湘映提到名词与形容词跨类时“量的离散性与连续性①发生了改变[9]”。沈家煊[10]及吴颖、王敏杰认为名词具备有界性,所以可受量词修饰[11]。在量性特征的讨论中,以往研究仅从外部观察名词与形容词的量特征,未注意到其内部还有特性的存在、选择与参与问题。量的存在实际上具体投射在名词与形容词内部所内含的特性上,它并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名-形跨类时,各自内部的特性和特性的量相互发生转化。本文从名词形容词各自所内含的特性与特性的量特征着手,分析两种词类间转化的内部过程。   2.名词与形容词特性的差异   奥拓?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论及“名词内含着各种复杂的特性,而形容词只含有一种特性”[7]。比如我们说 “羊”,而不说“吃草的,白色,群居,长满毛,胆怯,四腿的,反刍哺乳动物……”因为这些特性已经被抽取出来组成“羊”这一抽象概念,并能够使听者接收到“羊”而不是其他事物。同样,当人们说“绵羊”时,从“绵羊”这一实体抽取出的特性所组成的词语“绵羊”,能够使听者准确接收到 “绵羊”这一类别而不是“山羊”,并且在任何时间都发生效应。因为,“绵羊”这一个类别中的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并且每个个体又随着时间,其本身也产生变化。所以,“绵羊”这一词语本身并非对应某个具体实物,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一个代码,只在具体使用中指向某个具体实物。因为语言无法具体表达出一个事物的一切因素,名词就是从该物质本身抽取出的显著特性之和,即特性群[7]。这些特性群被固化在名字概念中,使其所代表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来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的表达需要。   因此, “羊”比“绵羊”抽象性更强,“绵羊“相比之下更加具体,但也是抽象的名称。正如叶斯柏森所说:“每一个名称都是一种抽象,区别只在于抽象的程度不同。”[7]而形容词则是从事物中抽取的一种特性。名词和形容词除了“多个特性”与“一个特性”的差别外,在各自特性的量上也不相同。下图中竖线都代表特性,图1代表名词,表示名词中包含多个特性,是一个特性群,其中较粗的竖线代表该名词的显著特性,外面的虚线圈代表名词不仅包含多个特性,每个特性也都在一个范围内,并不能无限延伸,表现在句法上为不可被不同程度副词修饰。   图1 图2 图3   若图1代表名词“飞机”,其特性可能包括“占有一定空间的,有速度的,可在空中的,交通工具等”,其速度的特性不会向上延伸到像光速一样远超过一个飞机可能的“快速”范围,也不会向下延伸到人们常识中飞机的速度以外,而是在一个被人们共识的特定的飞机可能的速度范围内。同样,在其他特性上都有量的限制。因此,名词内涵特性群,特性群中的每个特性都有特定的量域范围。当特性群的成员只有一名时,就成为没有空间性的抽象名词,如“红、黑、模糊”图5(右图)。不同名词内涵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由于数量及内容不同,构成了名词与名词之间质的差别。   叶斯柏森(2009: 90-99)指出形容词只内涵一种特性[7];朴镇秀亦提到形容词描写事物或动作某一方面的性状[8]。图2、图3分别代表量幅形容词与量点形容词②。其中量幅形容词(如:安全、年轻)因其本身量的不确定性,需要借助程度副词来定量,如图2。量点形容词(如:冰冷、雪白)不受任何程度副词的修饰,处在较固定的量域,如图3。   3.特性群向单一特性的转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