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docVIP

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doc

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山和开平碉楼之比较分析,认为中山碉楼具有分布集中、格局合理、结构简单、形式多样、中西合璧、文化多元、小巧玲珑、朴素实用的特点。碉楼既是一种建筑文化,也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中山碉楼既有承袭中原文化,吸纳邻近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痕迹,又有保持本土文化特点的品质。它集中地折射出中山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积淀着中山的文化思想和民俗风情。    [关键词]中山 碉楼 碉楼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5-0150-06      中国碉楼产生的年代,上溯当追汉唐。① 西方的碉楼亦可回望到10世纪至12世纪欧洲教堂兴建的塔楼。②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碉楼集中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侨乡,则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特别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五邑(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和中山县(中山、珠海、澳门)等著名的侨乡,其碉楼的数量、规模、结构、功能、风格、特征等,在国内几乎没有任何地区可以与之媲美。   侨乡的碉楼和碉楼文化,因时势变迁而成历史,但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中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一些热心于侨史和侨乡文化的专家学者,开始了碉楼文化研究之旅,③ 而五邑中的开平碉楼和碉楼文化,更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人员的视野。但遗憾的是,同样曾经拥有数以千计碉楼的中山市,其丰富的碉楼文化资源,不仅没有受到社会各界应有的关注,相反,今日硕果仅存的几百座碉楼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之下,时刻都有被破坏和被毁灭的危险。   从总体上看,中山碉楼在数量、规模、结构、功能、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虽然没有五邑碉楼那样集中和突出,但它同样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像五邑侨乡碉楼文化那样,中山碉楼也是侨乡历史的一种记忆,是华侨历史文化的一朵奇葩。如今,历史尘埃已经落定,散布在都市和乡村中的碉楼,经历了动荡年代的风风雨雨后,依然丰姿绰约,楚楚动人。在当今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浪潮中,侨乡中山、珠海等地的碉楼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一、历史与现状:中山碉楼文化的生态分析      中山地区何时出现碉楼,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规模高密度地兴建碉楼,是在清末民国年间。   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受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华侨汇款等因素的刺激,商品经济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外贸易也比过去显得更加活跃。尤其是宁阳铁路(又称新宁铁路)的落成和香洲商埠的建立,给五邑和香山地区(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当时就有外国人预言:“至宁阳铁路已观阙成,香洲开埠亦日起有功,就此二事观之,耽该处人力资财诸臻丰备,能善用之,将来成效卓著商务自必流通矣。”[1] (P110) 1909年香洲商埠开幕之后,亦如宁阳铁路落成一样,对珠江三角洲的香山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工商业受外贸的刺激和侨汇的支持,有了新的起色;另一方面,侨乡侨眷富裕的经济生活,也招来了不少盗匪。而当时政治腐败,官匪勾结,更加助长了盗匪嚣张的气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不保。   中山地处珠三角的南端,毗邻港澳,北连顺德、番禺、广州,古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外贸易十分频繁。① 清末民初的中山地处中国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边缘,王权统治和社会控制相对减弱,地方豪强和盗匪因此横行乡里。历代香山县志都有不少关于盗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记录。②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山的盗匪危害地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记录更是屡见不鲜。《拱北关十年报告》中就有大量的记述。《宣统三年(1911年)拱北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说:“当夫未靖之际,治人既往,治法潜消,警察暂失秩序,不法之徒难免狡焉思逞,陆路则恐掳拐攘夺,以致多数银款权停交易,转汇港澳,以保平安。复有眷属多人,抛离家乡,暂托外人宇下。各商亦停办新货趸家,即有折阅,亦欲将货脱手。海面则群盗批猖,民船生意大受牵累。”[1] (P124) 到了1915年,中山地区仍然是“海盗批猖,终岁如故,民船多遭劫掠。海外华侨回粤,被掳者数见不鲜。虽政府派委兵舰多艘,四出截缉,而盗匪仍悍然不顾。”[1] (P139) “附近地方,被其侵扰者,则有新会之烂大船,香山之三灶,与广福沙及崖门一带乡落。下四府亦有多处城镇,俱受其害。勒索行水,视船之大小,分别收取,始免攻击。更有无数商民,被掳待赎。……其时内地情形,仍无甚振作。所有丰收之田禾,亦为盗贼掠夺烧毁。田畴之远融在舍者,罹祸弥烈,因农人畏惧掳勒,不敢前往收割地。”[1] (P145) 1923年至1924年,在内河活动的盗匪十分猖獗,港、澳的沿岸及邻近水域也受其威胁,如“竹洲头附近地区乃匪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