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考古视野下的一般文选学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考古视野下的一般文选学史.doc

知识考古视野下的一般文选学史   摘 要:文章用知识考古的方式考察一般文选学史,审视《文选》的传播途径、阅读《文选》的目的、常见《文选》的内容,以及读者对《文选》的认知程度,管中窥豹地描绘最普遍的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文选》的情形。   关键词:知识考古 《文选》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135-04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Sel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rchaeology   Yin Shuguang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Sel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rchaeology. It tries to find out how Literary Selections have been transmitted and why people read it.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contents of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readers recognition of them. This article has a restricted view of how people with certain knowledge accept and use Literary Selections.   Key Words: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iterary Selections   CLC number: G25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135-04      自唐代文选学兴起,一千多年来,历代文选学研究者都力图勾勒、描绘出一部连续、完整的文选学史。随着新的文选学文献不断出现,特别是到近现代,一些珍贵的写本(如敦煌本《文选》)、抄本(如《唐钞文选集注》)、刻本(北宋天圣监本、奎章阁本、陈八郎本《文选》)等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时,这种努力益发迫切,似乎也更有实现的可能。事实上,昭明太子萧统编定的《文选》最早的版本在唐代已荡然无存,它是在众人的传抄中得以延续的。目前所存的文选学文献,也只是曾经出现过的此类文献中的一部分,甚至仅仅是冰山之一角。   文献之不足征,注定只能书写出断裂的历史。由于有偏向的价值确认,在目前的文选学史中,与葛兆光所言一般思想史相类似的一般文选学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传统的文选学史主要关注《文选》的版本、注释、校勘、评论等内容,其流布范围也多局限于相对广大《文选》阅读者人数少得多的研究者,即使其部分成果可能体现在刊刻的《文选》中,大多数读者恐怕也难以领会到其中的苦心孤诣。一般文选学史则在意各个时代最普遍的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文选》的情形,审视《文选》是以何种方式在一般知识人中传播、他们学习《文选》的目的何在、他们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文选》以及他们对《文选》的认知程度。在知识考古的语境中,“考古学是一项比较分析,它不是用来缩减话语的多样性和勾画那个将话语总体化的一致性,它的目的是将它们的多样性分配在不同的形态中。考古学的比较不具有一致性的效果,而具有增多的效果。”[1 ]用知识考古的方式来考察一般文选学史,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文选学史,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的视野,让文选学史更加丰富多彩。   1 《文选》的一般传播途径   在版刻大兴之前,《文选》主要以抄写的方式传播。以个人之力缮写白文三十卷的篇幅,无疑是一项卷帙浩繁的艰巨工程,更遑论有注的三十卷或六十卷、一百二十卷。唐写本、抄本《文选》中,还没有发现一部完整的《文选》。帝王之家阅读《文选》,也唯有抄本。如《旧唐书?裴行俭传》:“高宗以行俭工于草书,尝以绢素百卷,令行俭草书《文选》一部,帝览之称善,赐帛五百段。”[2 ]百卷绢素书一部《文选》,当是供唐高宗专用的大字本。自曹宪在江淮间为文选学,到李善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选学逐渐自东向西传播。李善显庆三年(658年)成《文选》注,三年后,又将善注六十卷《文选》藏于秘府。选学深入帝都,上达庙堂之高,获至尊之好,以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的导向,《文选》在其时的广泛流布当非虚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