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docVIP

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doc

  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 【 内容 提要】劝分是 中国 古代荒政中常见的手段,宋朝非常典型,而且越到后来越是依赖劝分。从 社会 学角度看,劝分是在民间利益博弈无法调和时政府介入的结果,其积极意义 自然 不可否认。但由于过分依赖劝分,也造成政府角色的长期异位,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富的对立与冲突,成为制造社会矛盾的渊薮。 关于中国古代的荒政 问题 ,历来为学界所重视, 研究 者众多;其间涉及劝分问题的也不少,可谓成果丰硕。(注:涉及宋朝荒政问题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华文煜《宋代之荒政》(《 经济 统计季刊》1卷4期[1932年12月])、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年)、日·星斌夫《中国の社会福祉の 历史 》(东京:山川出版社,1988年)、李向军《宋代荒政与〈救荒活民书〉》、(《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其中有部分成果谈到劝分问题。)不过,笔者在近年来从事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感到以往的研究过多集中在对荒政制度和救荒事件的考证与描述上,而对灾荒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缺乏足够的 分析 。窃以为,应当将视线从传统的荒政史的研究转移到对灾荒期间社会的考察上来。因为灾荒期间的社会,较之平时相对静态的社会更易显现出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分化与对立,因而也更易了解到社会的本质。而荒政中的劝分,则是观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即以此为题,希望能够对认识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所助益。     一、劝分制度的建立和普遍运用 劝分又称劝粜,指国家于灾荒年间劝谕有力之家无偿赈济贫乏,或使富户减价出粜所积米谷以惠贫者的做法。有时两者难以区别,统称劝分。宋朝行此法始见于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称作“纳粟补官”。是年四月,“登州牟平县学究郑河,出粟五千六百石振饥,乞补弟巽。不从。晁迥、李维上言,乞特从之,以劝来者,丰稔即止。诏补三班借职(今承信郎)。自后援巽例以请者,皆从之”。(注: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在此前后,还制定了对劝分有功官吏进行奖励的措施。是年三月,“诏诸州官吏如能劝诱蓄积之民以廪粟赈恤饥乏,许书历为课”。(注:《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七之六。以下简称《宋会要》。)天禧四年六月,“太常少卿直史馆陈靖言:‘朝廷每遇水旱不稔之岁,望遣使安抚,设法招携富民纳粟以助赈贷。’从之”。(注:《宋会要》食货五七之六。)自此以后,正式形成制度。 从两宋情况看,各地一遇灾荒,往往行劝分之政,将劝分视为荒政的一部分,尤其是越到后来越依赖劝分。正如元人所说:“绍兴以来,岁有水旱,发常平义仓,或济或粜或贷,如恐不及。然当艰难之际,兵食方急,储蓄有限,而振给无穷,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注: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七八《食货上六·振恤》,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所谓“权宜不得已之策”,是谓:“在法,以常平钱谷应副不足,方许劝诱有力之家出办粜贷。”(注:《宋会要》食货五七之一七。)但许多时候常平已是名存实亡,义仓也所剩无几,故到后来,离开劝分则无从赈济。淳熙十年(1183年),尤袤曾说:“今日公私诚是困竭,不宜复有小歉。国家水旱之备,止有常平义仓,频年旱暵,发之略尽。今所以为预备之计,唯有多出缗钱广储米斛而已。又言救荒之政莫急于劝分。”(注:元·马端临《  三、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 从 中国 古代传统国家 理论 来看,政府是王权仁政的表达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民利益的代理者。但从宋朝劝分一事来看,这两者是矛盾的,政府角色呈现出异位的特征。 首先,救荒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其经费来源早已包含在人民贡输的赋税当中。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常平仓、义仓等备荒机构,但每到灾荒发生时,官吏或者吝而不发,或者早被挪做他用而不足应付,只是一味地将手伸向富民仓廪。那么,既然政府无法惠养百姓,只知从富民处劝分粮食,还要政府何用呢?其实,宋人早有这样的疑问。王柏就尖锐地指出:“官无以赈民,使民预输,以自相赈恤,已戾古意,今又移易他用,数额常亏,遇歉岁则复科巨室,此何义哉?”(注:《鲁斋集》卷七《赈济利害书》。)以义仓为例,该仓创始于北宋初年,庆历元年(1041年)恢复,“其法:令民上三等每税米二斗,输一升,以备水旱”。(注: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五《义仓》,丛书集成本。)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专门为救济而设的机构,实际情况却是每到灾荒期间,官吏往往“吝而不发,发而遽有德色”,(注:《救荒活民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