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乐—南澳断裂带变形火成岩的U—Pb和^40Ar/^39Ar年龄.pdf
地 质 科 学
2003年 1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变形火成岩的U.Pb
和40Ar/39Ar年龄丰
李武显 周新民2 李献华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 210093)
摘 要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中同构造变形的花岗闪长岩主岩和闪长岩包体的锆石 u—Pb
法和角闪石4oAr/鲫Ar法定年结果分别为~130 Ma和~95 Ma。锆石u—Pb年龄代表了变形花岗
质岩石的形成年龄,也表明长乐一南澳断裂带至少在此时已经开始活动。角闪石4oAr/鲫Ar年
龄不能代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活动年龄,它记录的是与大规模、未变形的早白垩世晚期(相
当于石帽山群)火成活动相关的热变质事件的时间。
关键词 锆石 u—Pb定年 角闪石4oAr/鲫Ar定年 变形花岗质岩石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
福建长乐一南澳断裂带是中国东南沿海一条重要的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
变形作用控制带。以往确定它的形成年龄都是采用单矿物40Ar/ Ar法直接定年(富云莲
等,1989;王志洪等,1997)。由于单矿物40Ar/ Ar年龄的稳定性受到矿物热封闭温度的影
响,后期的构造一岩浆热事件常常会修改早期单矿物40Ar/ Ar年龄记录(Renne et a1.,
1993)。因此,利用单矿物40Ar/ Ar法确定断裂带形成年龄必须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进行讨
论。本文测定了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中段,惠安割山和莆田苏厝地区曾被认为是古生代地
层残留的“鱼群构造”(黄亚元,1988)的 “混合花岗闪长岩”(寄主岩)和 “角闪斜长变粒
岩”(包体)中锆石u—Pb和角闪石40Ar/ Ar年龄,证实了“角闪斜长变粒岩”不是残留的古
生代地层,而是受长乐一南澳断裂带构造影响而变形的晚中生代闪长质岩浆包体;结合
近年来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高精度的同位素年代资料,讨论了长乐一南澳断裂带活动年
龄及变形闪长质岩石中角闪石40Ar/ Ar年龄的地质意义。
1 地质背景及样品特征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北起福建长乐县,南至广东南澳岛(图1a),为一条左旋平移断层
(高俊等,1993)。韧性变形在断裂带及其以东的平潭一东山变质带中几乎是透人性的(王
志洪等,1995)。主要变质事件发生在燕山期,属中一低级变质(P=0.2~0.5 GPa;T:400
~ 560 oC),同时期的深成岩侵入是变质作用的主要热源(Tong et a1.,1996;陈斌,1997)。
火成岩在断裂带两侧均很发育,包括晚侏罗世南园组和早白垩世石帽山群火山岩及其它
们同时期的深成岩。南园组火山一沉积岩普遍褶皱、构造变形和变质;石帽山群火山一
沉积岩不整合覆盖在南园组之上,未见区域性的变质和变形(高俊等,1993)。侵入岩亦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632080)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102)资助。
李武显,男,1964年3月生,博士后,地球化学专业。
2000—12—04收稿,2001—08—07改回。
1期 李武显等: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变形火成岩的 U-Pb和柏Ar/∞Ar年龄 23
分为片麻状变形的和未变形的两类,可能分别为上述南园组和石帽山群火山岩的同期深
成岩,它们在空间上紧密共存。
出露在惠安割山和莆田苏厝的片麻状变形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近E·
w定向排列的暗色岩石包体,它们多呈透镜状,一般大小为10 cm×2 cm~20 cm×5 cm,
大者可达120 cm×13 cm,含量约占20%~25%。因暗色包体形状颇似游动的鱼群,故称
之为“鱼群构造”。过去认为它们是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及其残留体(黄亚
元,1988)。样品Pu1.2和Pu1.4采自惠安割山,分别为暗色岩石包体和片麻状花岗闪长质
寄主岩。样品Pu2.1采自莆田苏厝,为暗色岩石包体。采样位置见图 1b。3个样品中均
见火成结构,其中的斜长石出现复杂双晶和环带,表明所谓的“鱼群构造”不是混合岩化
形成的混合花岗质岩石和残留体,而是火成岩浆岩及其偏基性的岩浆包体。主岩岩性应
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包体岩性为片麻状闪长岩。岩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