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文化对李渔戏曲活动的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道教文化对李渔戏曲活动的影响.doc

论道教文化对李渔戏曲活动的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对《闲情偶寄》和李渔戏曲作品的分析和梳理,从戏曲理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比较详细地探究了道教文化对其戏曲活动的影响,并且从明末清初特殊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道教文化;李渔;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36-03      道教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百戏,像曼延之戏里的“转石成雷”表演就借鉴了道教中的“雷法”;道情戏与道教的关系已是人们熟知的事实;绵延数代、常演不衰的神仙剧更是一个典型例证。众多戏曲作家的生平活动、戏曲剧本中的仙道情节、戏曲演唱采用的道教音乐,则表明道教文化对传统戏曲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内在影响。   李渔在清初的戏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自养戏班,四处演出,而且有系统的戏曲理论总结。长期以来,学界对李渔戏曲活动的研究集中在他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演出行为方面,而没有注意到道教文化对其戏曲活动的内在影响,这似乎是一个疏漏。从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互动演化进程来看,明清时期,道教在社会上层的影响逐渐衰弱,而在民间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神仙剧、劝善书广泛流传,阴骘观念渗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众多戏曲中都出现了因果报应、积善功者得阴助的情节,如《琵琶记》等,清初传奇的绝唱《长生殿》与《桃花扇》也都有成仙入道的情节。这种文化氛围对李渔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道教文化思想不仅在其对戏曲理论的阐发中时有体现,也反映在他对戏曲中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细致爬梳史料、解读其戏曲文本,分析道教文化思想对李渔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有何影响,由此思考清初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作家生存的复杂状态。为了阐明这些,具体论述将围绕李渔的生平活动、宗教态度、与同时期戏曲家的交往,其戏曲文本的情节结构分析及演出情况等方面详细展开。      一      中国古代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梨园行业的保护神是二郎神,这是道教里一个并不起眼的俗神。李渔《比目鱼》传奇写道:“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释家的如来佛,道家的李老君。我们这位先师极是灵显,又极是操切,不像儒释道的教主,都有涵养,不记人的小过。凡是同班里面有些暗昧不明之事,他就会觉察出来,大则降灾降祸,小则生病生疮。你们都要紧记在心,切不可犯他的忌讳!”①(注:《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李渔对行业禁忌的强调,固然可以说明他对行规的重视,但也明显可以看出他对道教习俗的心理认同。   《闲情偶寄》中多处反映了道教文化对李渔戏曲观念的影响,而多呈现潜隐状态。正因为他并非道教信徒,他在行文中不自觉流露出的道教文化观念才是值得探究的,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有许多来自文化传统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幽暗因子,渗入其文学观念和创作活动。李渔一字谪凡,既有追慕他的“本家”大诗人李白的意思在内,又为自己着上了若许飘飘“仙”风,他自称的写戏目的也和道教文化思想有关:“不过借三寸枯管,为圣天子粉饰太平;揭一片佛心,效老道人木铎里巷。”道教文化思想不是李渔思想的主要内容,但从他把“圣天子”、“佛心”和“老道人”并举,则不能不说明他对道教文化是十分重视的。这部书开头的《凡例》之“警惕人心”条目下强调:“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他说明自己的写作方式是“绝不明言”劝惩之语,而是“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戒讽刺”一节中写道,传奇之作的目的在于“劝使为善,诫使勿恶”,“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这种口气和宋明以后广为流传的劝善书(阴骘文)非常相似。   他批评那种认为戏曲故事与人物命名是专对某人某事的偏见,强调戏曲家的创作活动是出于“沥血命神,剖心告世”的热忱,否则的话难逃“阴罚”。而他对高明其人的评价,更明白显示了道教文化观念对他的潜移默化。为驳斥“琵琶王四”的谬说,他先是列举《五经》、《四书》《史记》等的作者人品良好,然后说:“但观《琵琶》得传至今,则高则诚之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寿其名,使不与身俱没,岂残忍刻薄之徒哉!”这种推理方式似乎很可笑,却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劝善书屡屡强调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观念丝丝入扣。宋元以来道教修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传道与受教者越来越倾向于实践世俗伦理道德,加强个人的精神修养,即修人道在修道成仙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肉体长生说”渐让位于“道德成仙说”。这既有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也与人们既认识到白日飞升的渺茫又要需求精神安慰的心理期待有关。“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