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向文人供炒栗.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向文人供炒栗.doc

长向文人供炒栗   [摘要]在一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附着在具体的食物上,大大扩展了饮食的文化内涵。在众多意蕴闳深的食品中,栗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当和故园之思联系在一起时,炒栗子甚至变成了一种政治一文化符号,今人之欣赏糖炒栗子,除了苏辙的旧时秘方,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郝懿行的精彩考辨,周作人的苦涩文章,还有各自多姿多彩的口感与记忆,正因为其意蕴的丰富多彩,糖炒栗子成了敷陈“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的绝佳题材。   [关键词]饮食 糖炒栗子 文学 文化 政治   [中图分类号]G122;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1―0127―11      在一个讲究“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的同度,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以及“韵外之致”。那些飘荡在都市或乡村、刺激着你我好胃口的各色美味,古往今来,曾凝聚着无数文人学者惊羡抑或忧伤的日光。反过来,这些或迷茫、或笃定、或情色、或好奇的目光,附着在具体食物上,又使得其在“酸甜苦辣咸”(借用唐鲁孙的书名)外,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妩媚,大大扩展了其文化内涵。在众多“意蕴闳深”的食品中,我选择了飘香干年的“糖炒栗子”,来敷陈作为文学、文化以及政治的“饮食”。   盛产于大江南北的栗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历史记忆。翻阅《诗经》、《论语》、《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山海经》等古书,你很容易发现其窈窕的身影。至于历代文人的“吟咏”与“引用”,借助各种电子数据库,更是不难觅得芳踪。可我讨论的不是“原料”,而是“美食”――从植物形态的栗子,到吾曹口中的美食,不只主厨在发挥作用,文人学者也都不敢示弱,纷纷以其擅长的语言文字来“添油加醋”,以至我们今天谈论诸如糖炒栗子这样的美食。必须兼及“古典”与“今典”(借用陈寅恪的概念),神游冥想,古今同席,于美味之外,更多地体会历史与人心。   有日本学者称:“在中国文学中,详细地描述现实饮食生活的例子并不太多。”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那是因为古今“文学”概念的歧异。只在具有“文学性”的诗文、小说、戏曲里找,当然是吃力不讨好;若扩展视野,将“文学”还原为传统意义E的“文章博学”,则中国人谈论饮食的文字,实在是不胜枚举。记得汪曾祺曾为中外文化出版公司选编作家谈饮食文化的《知味集》,其“征稿小启”有曰:“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中国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国家,文人很多都爱吃,会吃,吃的很精;不但会吃,而且善于谈吃。”不仅仅是张岱、袁枚,中国文人中喜欢且擅长谈论美食的,可谓比比皆是。   借用《礼记?中庸》的说法:“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我所理解的“味”,兼及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那么,就让我们在此“文学的餐桌”上,与宋代的苏辙和陆游、清代的赵翼和郝懿行,以及现代的周作人和顾随等,共同品鉴让他们一往情深的栗子――尤其是那早已香飘四海的糖炒栗子。      一、食疗与乡思      关于栗子的科属、别名、性味、营养成分等,此等植物学知识,不在我的视野之内。我关注的是“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即栗子如何成为美味。谈到栗子的吃法,大的分类,不外生食与熟食。恰好有两位宋代文人,为这两类吃法留下了下古传扬的华章――生食的“代言人”是北宋散文家苏辙,熟食则有南宋诗人陆游作为“形象大使”。   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的著名文人苏辙(字子由,1039―1112),其《栾城集》中多有涉及栗子处。如卷五《寄孙朴》之“相逢语笑夜踌躇,烹煮梨栗羞肴蔬”、卷七《寄孔武仲》之“煎茶食梨栗,看君诵书史”,还有卷十《次韵王适食茅栗》之“山栗满篮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等。这满篮子的山栗,黑白相间,视觉效果甚好,极具观赏性;而且,将其与煎茶、村醪并置,说明确系诗人酷爱的美味。只是这栗子到底怎么吃,生食还是熟食,糖炒还是水煮,诗人没有明说。故我们只能推断,起码在诗人眼中,日后声名显赫的糖炒栗子,或尚未“闪亮登场”,或并非其“最爱”。   再看看以下这首流传久远、常被医家或提倡食疗者引述的《服栗》(《栾城三集》卷二),当能明白,苏辙确实倾向于生吃栗子:   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   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   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   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桨。   作为食物的栗子,对人体有滋补甚至药用功效(比如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等),这点常被历代的文人或医家提及。如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就说,板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