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字塔》的后现代主义探索.doc
《金字塔》的后现代主义探索
在二战后涌现的一批英国著名作家中,威廉?戈尔丁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他的揭示人性之恶的名著《蝇王》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如《继承人》、《品彻?马丁》、《教堂塔尖》等也都在英国甚至世界文坛得到普遍赞扬。但奇怪的是,他的长篇小说《金字塔》却无人关注。1993年9月,在法国圣埃提尼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威廉?戈尔丁研讨会上,连从前不被看重的带有自传性质的《纸人》都得到了专家一定的重视,却始终无人提及《金字塔》。通过笔者在wilson web上的标题检索,关于《金字塔》的研究性论文仅有一篇Innovation and rediscovery in Golding’s The Pyramid(《关于戈尔丁〈金字塔〉的创新与再发现》)。在中国知网CNKI上的检索结果,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文章也只有彭阳辉的《无望的生活――评威廉?戈尔丁的〈金字塔〉》一篇。
由于作者在《金字塔》中一改传统写法,将故事背景从鲜为人知的海岛(《蝇王》)、神秘的中世纪(《教堂塔尖》)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小镇,加上缺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使习惯了戈尔丁风格的读者感到难以接受。《金字塔》发表后,很多人批评它题材不新,主题不深,缺乏内在的张力和结构松散等,却恰恰忽略了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探索与创新。其实,戈尔丁在写作《金字塔》之时正值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蓬勃发展前夕,但他得风气之先,就已开始自觉地运用了戏仿和拼接等后现代主义手法。
戏仿是后现代派小说的常用手法。“它突出被戏仿对象的弱点,具有破坏性,是一种意图明显、分析清楚的文学手法。被戏仿对象的范围很广,既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种创作手法等,也可以是作家的立场,夸张变形,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否定、讽刺和批判传统的历史的价值观和文学模式。”成功地戏仿事实上难度很大,它要求作者既要近似所描写的原形,又要抓住它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夸大、扭曲甚至与其背道而驰,从而达到讽刺和批判效果。在《金字塔》中,戈尔丁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对自己的人生经历、金字塔的建筑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戏仿,并将自己对社会及尖锐人际矛盾的看法巧妙融入作品主要人名的设计中。
首先,《金字塔》是对作家亲身经历的戏仿。同戈尔丁的早期其他作品相比,《金字塔》最大的不同就是将故事背景从读者相对陌生的环境拉回到实在的现实生活中。甚至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寻找到作者生活的痕迹。根据作者的描述,斯城的地形和作者的家乡马尔波洛十分相似,都是以一个广场为中心。同奥利佛一样,戈尔丁也擅长演奏小提琴,但是由于做科学教师的父亲的原因, 最终放弃音乐,进入牛津改学科学。而且,在作品的扉页上,作者赫然写着“献给我的儿子戴维”。很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其实则不然。戈尔丁有意将故事背景拉到读者身边,写他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阐述他人性恶的主张。
作家虽然着意表现人性之恶的主张,但并非如一般作品那样,直接将恶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对“爱”进行戏仿,在戏仿中将“爱”一步步解构,从而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无爱”。在作品中,戈尔丁曾多次强调“爱”的意义。在作品开头,作者就引用了一句普塔霍蒂普箴言“治民之道,以爱为本;心有爱则生,无爱则死。”艾薇的金十字项链上也刻着拉丁文“爱可战胜一切”。因此,一些评论家便将作品的主题理解为“爱”,即“与人相处要有爱心”。这样的理解未免有些肤浅了,其实,这正是作者对现实中“爱”的戏仿。戈尔丁有意识引用普塔霍蒂普箴言来强调“爱”的价值,而在整个《金字塔》中丝毫找不到任何“爱”的温情。艾薇和罗伯特在一起,但她清楚地知道她“绝不可能拥有罗伯特,连追求都谈不上。要是她想试试,那就会撞上一座坚硬的峭壁。但她爱他的摩托车,为骑它而付出了代价――是的,付出了代价!”同样,奥利佛追求艾薇也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为了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和性欲的需要;伊莫锦嫁给克莱默也不是因为爱他,而是为了他的金钱和地位能够满足她的虚荣;亨利追求彭斯更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打着仰慕高雅音乐的幌子来骗取她的金钱,发展自己的事业。作品中所有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别人。作者看似写“爱”,实则突出被戏仿对象的弱点,以表现人性之中的阴暗面,达到写“恶”目的,从而起到讽刺的效果。
在第一部分中,艾薇金十字项链的丢失的情节非常值得我们咀嚼。刻着“爱可战胜一切”的十字架是艾薇与罗伯特在树林里偷情的时候丢失的,而事后艾薇千方百计地想寻回十字架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躲避父亲的一顿毒打。奥利佛在意外之中喜获十字架之后,它又成了他对艾薇提出要求的另一个砝码,“艾薇要她的金十字架。我要艾薇”。从始至终,象征“爱”的伟大力量的十字架并未发挥它的任何作用,相反,它却成为一件解构和摧毁“爱”的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