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汉碑结缘的人.doc
与汉碑结缘的人
痴恋汉碑一生的杜香文
想象中,那该是一个夏日的午后。15岁的杜香文借着透过窗棂的阳光打量着被随意堆弃在一间教室里的数十通各代碑刻。我们猜想,那时的他一定曾被某种东西所深深的震撼。这些字迹漫漶、难于辨认的残破的碑石,它们所承载的历史,真的已逾千年?
四年后,师范毕业的杜香文重新回到了封龙山的脚下。他终于可以读懂碑刻上的文字了,他知道了他的家乡,那个名叫三道坡的小村庄所在的地方,正是碑刻中提及的名山“三公山”。这让他对汉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当地人的无知,其中的两通汉碑竟以“勤工俭学”为名被砸毁了。这两通汉碑,正是历代名家著述最多的《三公山碑》和被改刻为唐碑的《八都神庙碑》。
1966年,更发生了城关联合小学砸毁历代名碑的事件。城关联合小学的前身,便是元氏城内比邻而建的文清祠和开元寺旧址。元氏诸碑一向封存于此。在所谓的“破四旧”运动中,元氏诸碑几乎被破坏殆尽。包括魏碑《凝禅寺三级浮图颂》、六通唐碑和全国稀有的元代八斯巴文碑等。这些碑不但被砸坏,有的还被敲成了碎块送到灰窑烧成了石灰。
许多年后回忆当时,杜香文还清楚地记得那种眼睁睁目睹碑刻被砸。却敢怒不敢言的愤懑之情。他说,或许正是因为长期激愤被压抑着不得发泄,而形成的那种超常的心理状态,使他走上了一条主动寻找汉碑去向,并进而探究、保护汉碑的苦旅。
两通汉碑回归记
1986年,正在一家工厂担任厂长的杜香文,邀集几位当地文史、文艺爱好者组成了以研究当地文化积累和历史沿革为己任的九九学社。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和调查,他们一致认为,埋藏在故纸堆中、如今已湮没不见的封龙山诸汉碑,是元氏乃至整个河北省也不多见的文化瑰宝,终有一天它们会大放异彩。于是,他们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举办内容丰富的当地旅游资源展、书画展和摄影展,想尽办法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最终在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下,成立了元氏县旅游局。
1989年,时任元氏县旅游局长的杜香文,经过多方的寻访和查证,惊喜地发现,在当年砸毁历代名碑的运动中,《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竟意外地幸免于难。
原来,由于1958年发生过砸毁汉碑而受到上级领导严厉处罚的事件,在1966年的运动中,城关联合小学的老师便悄悄地把两通完好的汉碑藏在了女教师的宿舍里。运动中,知青的老师不愿讲或不敢讲,造反派不知底细,竟使得这两通汉碑躲过一劫。直到70年代中,地区文化局出于对汉碑的保护,才把两通汉碑运到了正定大佛寺,埋在了毗卢寺东花园的地下。
为此,杜香文四下省城、五次往返正定,协调准备各项事宜,终于在1989年的四月间,开始了大规模的挖掘和寻找汉碑的行动。他们先后拜访了当年东花园的花匠康师傅、当时曾任文管所领导工作的周所长和当时东花园的临时工张文治,终于在《李公碑》下寻得原存封龙书院的《孔子画像碑》和汉《白石神君碑》,在毗卢殿东10米地下挖得了久负盛名的《祀三公山碑》。
这一年的5月,封龙山西石堂的汉碑堂建成,杜香文组织人员,用牛车和人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将这两通汉碑运上封龙山、置入汉碑堂。两碑一经面世,立时引起轰动。前来观瞻的日本代表团先后共8个,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以及孙伯翔、著名画家霍春阳、吕云所等人也赶来瞻观,并为这千年古碑挥毫题词:元初元氏大三公,气挟风涛来大风。思相书亡兴汉篆,甘霖一降纪丰功。
宣传汉碑 研究汉碑
1990年,元氏旅游局与河北省旅游局合作,共同制作了纪录片《元氏汉碑》。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一时间前来封龙山参观汉碑的各界名家、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封龙山蕴藏的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文化也随着封龙汉碑的传世名扬四海。
1996年,杜香文退休后,开始了对元氏封龙山汉碑的全面研究。为此他先后走访了山东济宁、泰山、曲阜、西安碑林以及四川峨眉山等地的多处汉碑,购买了大量的汉碑拓片,并翻阅大量历史典籍和历代金石家的著述,边学习、边调查、边写作,历时8年,终于写成了《元氏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一书,成为研究封龙山汉碑及封龙山周边文化的绝佳读本。
这部著作,不仅考证严谨、著述详尽、文字宽阔疏朗激情洋溢,更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浸透着的那种无尽的痴迷和深深的情感。在书跋中,杜香文说:少年时代初识汉碑,青年时代关注和痛惜汉碑,中年时期调查寻访汉碑、挖汉碑、宣传汉碑,退居二线后研究汉碑,五十年来我与元氏汉碑结缘,有喜怒哀乐,也有酸甜苦辣,这种现象可能要伴我终生。
的确是这样。时至今日,由于积劳成疾而双目失明的杜香文,仍然没有停止对汉碑、对家乡文化的研究。最近,他抱病所写的《疑点?课题?卖点》一文中,更提出了常山古郡与石家庄历史传承、车王沟化石洞、元氏古墓葬群、周穆王刻石坛山、梁山伯祝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