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留下了大钊为青春中国的呐喊.docVIP

五峰山:留下了大钊为青春中国的呐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峰山:留下了大钊为青春中国的呐喊.doc

五峰山:留下了大钊为青春中国的呐喊      “入山以来,晨莫呼吸烟霞,日必攀松披榛……白云从足下飞去飞来。梨树正值果熟,一枝低压,盈千累百,所至憩息,园主辄赠十数颗,坐石蹬食之。泉自高山流下,激动碎石,声响清越,单子仰吸,悠然有羽化而登仙之概矣。深泉濯足,长歌采薇,回山去也。”   这是1913年李大钊在写给友人郁嶷的信中,所描述的昌黎五峰山景色。五峰山,属碣石山脉,在一片滨海平原中拔地而起,兼有崇丘峻岭的磅礴和秀美出尘的意韵,在李大钊的童年时代,即为“昕夕神往”之地。在李大钊短暂的一生中,先后七次来到这里,或游玩、或小住,有时为了静心思索,有时为了躲避当局的通缉,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然的美,美的自然      1918年1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正是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加入,以《新青年》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在这个时期,李大钊一直关注着俄国革命的动向,对十月革命的实质做了深入的探讨,这年7月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未来世界文明之绝大变动”,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   在这年夏季李大钊到五峰山避暑,他将在山中的感受写成了新诗《山中即景》三首,其中两首修改后发表在当年9月15日的《新青年》上:   之一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之二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他借用了民歌朴实、白描手法,试着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思绪――在经历了思想的极度苦闷和彷徨之后,“十月革命”让他突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可能。他看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新的世界!于是他一抛过去的愁肠,心中满是轻松和快慰。这年冬天,他与陈独秀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热情讴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向全国传出振聋发聩的呼声。这个刊物和《新青年》一道,成为了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7月末,正要从北京返回故乡的李大钊,收到了《每周评论》第三十一期,上面刊登着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在文章中胡适主张谈点点滴滴的改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称“主义”只是一个抽象名词,阿猫、阿狗、鹦鹉、留声机都能谈,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认为“高谈外来进口的抽象的主义去求根本解决,这便是自欺欺人的梦话”。   据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回忆,“胡适的公开挑战,激起了父亲的无比愤慨”,回到家乡两三天后,便带着他来到五峰山,很快写出一篇《再论问题与主义》的公开信,寄往北京,发表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五期上:“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这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我总觉得布尔什维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   寄走这篇文章,李大钊便全力投入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写作中去了。这篇文章,在这一年的9月和11月先后刊登在《新青年》第六卷的第五号和第六号上,其中的上半部分就完稿于五峰山。这篇长文,是我国最早的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重要著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共产主义提供了最好的教材,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的深入发展。同时也表明,此时的李大钊,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相当的研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人,就该这样活着      “现在我的工作很忙,今后再也没有时间来照顾家庭了,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焦急,而要振作起精神来抚养和教育子女……目前统治者的这种猖狂行为,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用多久,红旗将会飘满北京,看那时的天下,竟是谁人的天下……”   这是1918年9月李大钊自五峰山写给妻子赵纫兰信中的一段话。从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李大钊这位革命先驱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情怀。   连日来,走着大钊先生走过的路,感受着他人性光辉的一点一滴,同时也被这一点一滴的精神和信念所感染。我们的旅行告一段落了,但对大钊先生精神的追寻,才刚刚开始。 4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