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1-37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37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Estimated Number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in 2000 and 2030 (and % change) 本章学习的药物 第一节 胰岛素(insulin) 体内过程 不能口服,皮下注射吸收快 作用时间短,t1/2约10min,作用可维持数小时 肝、肾灭活 HISTRORY 1889年,Minkowski和Mering通过切除狗胰腺引起糖尿病症状,证实了insulin的存在; 1921年Benting和Macleod首次提取含有insulin的胰腺浸出液,1922年成功用于治疗第一例糖尿病患者。 1923年分离纯化的insulin问世。 1937年研制出鱼精蛋白和鱼精蛋白锌insulin。 1960年,Sanger确定了insulin的氨基酸序列。 1963年,我国首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insulin。 20世纪70年代后,获得半合成的人insulin。 1982年,美国应用DNA重组技术,以大肠埃希菌为母体,生物合成了人insulin。 二、对脂肪代谢: 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及酮体生成 三、对蛋白质代谢: 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1型糖尿病 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发生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细胞内缺钾者 胰岛素制剂---注射剂 1)速效胰岛素:可静脉注射 2)中长效胰岛素: 用碱性蛋白与之结合,再加微量锌稳定 均为混悬液,不宜静注 中效制剂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珠蛋白锌胰岛素 长效制剂 精蛋白锌胰岛素(不能静脉给药) 胰岛素制剂---吸入剂 将重组胰岛素与适宜辅料制备的溶液喷雾干燥后得到,患者使用专用的吸入器,将雾化的胰岛素经口腔吸入送达肺部,达到给药目的。 Insulin连续给药系统 不良反应 低血糖反应 饥饿,出汗,心跳加快,焦虑等 严重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 过敏反应 多为使用牛胰岛素产生 制剂中的杂质 第二节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增敏药 磺酰脲类 双胍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餐时血糖调节药 一、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酮类化合物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 环格列酮 ciglitazone 恩格列酮 englitazone 药理作用 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该作用的发挥需要有insulin的存在)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3.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4.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作用机制 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gamma,调节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 1)增加脂肪细胞总量 2)增强胰岛素信号传递 3)减低脂肪细胞瘦素和TNF-a的表达 4)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5)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体1和4等的 转录和蛋白合成 二、磺酰脲类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第二代:格列苯脲,格列吡嗪 第三代:格列美脲,格列齐特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多数经肝代谢,肾排泄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对1型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之动物无作用。 1)直接作用于B细胞,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2)降低血清糖原水平;3)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2.对水排泄的影响 氯磺丙脲、格列本脲可促进抗利尿激素分 泌并增强其作用,可用于尿崩症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弱,刺激纤维酶原的合成。 临床应用 1.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2.尿崩症 氯磺丙脲,0.125-0.5g/d,可使病人尿量明显减少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大剂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粒细胞减少 胆汁淤积性黄疸及肝损害 持久性低血糖(氯磺丙脲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除,易在体内蓄积而致低血糖,因此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保泰松、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素、双香豆素等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引起低血糖反应 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降低其降低血糖作用 三、双胍类 二甲双胍(甲福明) 苯乙双胍(苯乙福明) 药理作用 抗高血糖作用: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但对正常人血糖无影响,即使大剂量也不引起低血糖。 降低食物吸收,抑制糖原异生和分解 促进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临床应用 轻症糖尿病患者,尤适用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