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著导读读书笔记
名著导读读书笔记所选书目:1老舍的《骆驼祥子》 2陈旭麓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司马迁的《史记》 4李泽厚的《美的历程》5李福顺的《中国美术典故集萃》 6[美]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 7詹姆斯.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 8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9鲁迅的《呐喊》 10(美)爱因斯坦 著 杨润殷翻译的《广义与狭义相对论浅说》《呐喊》相关知识:1、简介《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2、评价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3、含义鲁迅的“呐喊”的含义是想要借由自己的呐喊来鼓舞当时有思想的进步青年。4、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骆驼祥子》相关知识: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国家的视角》读后启发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在其名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事务的实证分析,作者发现:软弱的公民社会、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斯科特教授指出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导向社会工程的成功和意义实现,从而揭示国强民富之路。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作者纵横捭阖,从森林木业的现代化谈起,到现代城市规划,再到革命政党执政,最后到村庄的集体化和强制村庄化等。其涉及的范围跨度大,分析的事情也林林总总,但是主要分析点都会落到自上而下的视角、盲目自信的社会工程实施者以及永远处于被规划状态的社会工程客体。通过对社会工程过程详尽和深刻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论证了正是这种视角指导下的实践导致了社会工程的失败。并且,作者睿智地洞察到,在正式宣布的规章、运行过程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运行的机制和地下经济。而且,也恰恰是这些非正式运行机制,推动了正式规章和机制的生命力延续。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任何社会工程都具有有限理性,如果不保证工程客体的参与和推动的话,那么这些工程往往会走向失败,与最初实施该工程的想法是背道而驰。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国家能力的建设问题。作者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国家能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对统治范围内税收收取的精确与否。在结合事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深刻指出,靠从国家视角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能力建设往往效果甚微,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视角根本就没有考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利益保障。其实,两者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提升国家能力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富裕、幸福的民众组成的国家,其能力一定不会差,并且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