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书笔记 文章一开始便引出了两种阶级——“长衫”和“短衣帮”。“长衫”是指读书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而是当时社会中所谓的上等人,他们是能坐着喝酒的;“短衣帮”则是干力气活生存的,虽不富裕,却也是靠自己而生活。然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确立了孔乙己身份的尴尬: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而且他好吃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来生存。这样尴尬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哂笑和打击,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他不被社会所融合。这也注定了他今后的悲惨命运。 当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也是很喜欢小孩的,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这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然而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这也为孔乙己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 随着故事的推进,达到了整个故事的高潮——丁举人残害孔乙己。作者借此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批判。丁举人之所以敢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正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孔乙己遭受了那么大的冤屈和欺侮,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而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作者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是表估计的,“的确”是表肯定的。一般来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这个句子却让人觉得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以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那为什么用“大约”呢?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死了,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总而言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份子。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