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语文第七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2语文版必修2.doc

2012高中语文第七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2语文版必修2.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高中语文第七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2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2 教学理念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高考诗词鉴赏的知识、方法、技巧呢?本人结合自己在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实际经验,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诗词鉴赏方法,现一一展示出来,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概括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把握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体裁上 《琵琶行》中的“行”,“乐曲”的意思,从形式上属于歌行体,古体诗,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形式较自由,模拟汉代的“乐府诗”,用新题材写事实,形成“新乐府诗”。 乐府诗发展历史:汉乐府“缘事而发”→曹操诸人“借古题而写时事”→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稹、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准则,即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此,白居易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倡“汉乐府精神”。 2、题材上 《琵琶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借助叙述琵琶女的苦难身世、经历、遭遇,来书写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在诗歌风格上,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的身世背景 可以根据第三册语文课本第40页课下注释3,即“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时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引导学生从注释中挖掘诗人的身世背景。 诗文的通读和通译 1、可以放录音让学生听全诗。放录音的话,学生只听不读,效果较差。 2、不如找6个同学通读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和五段“诗文”。 3、同时再找6个同学通译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的译文和五段“诗文”的译文。 诗文较长,通读和通译全诗,不仅预习、熟悉了全诗,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放录音相比,效果会更好。 诗歌内容的解析和归纳 (一)序文与诗文的关系 1、序文的作用 (1)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及遭遇、写作缘由等内容。 (2)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引导学生对照序文和诗文,分别找出对应位置,并标示出来。序文中开头到“送客湓江口”照应诗文第一段;接着到“转徙于江湖间”照应诗文第二、三段;接着到序文结尾处照应诗文第四段。 2、链接高考 明确序文和诗文这种对应关系,对解决高考题有帮助,因为序文中包含了很多暗示信息。比如2006年高考“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学生了解、掌握序文与诗文的这种对应关系,这道诗词鉴赏题就比较容易。“子瞻画丛竹怪石”照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照应“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甚有意态”照应“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由序文中的“意态”可知,前面四句是实写的,写的是画上的景物内容,后面四句是虚写,是诗人的感想。 顺理成章,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二)诗中写琵琶女弹琵琶的场景一共有几次? ????让学生找出来,分别说说写法(如明写、暗写、详写、略写)上有什么不同? 归纳:一共有3次。 第1次在第二段开头,属暗写、略写; 第2次在第二段中间,属明写、详写; 第3次在第五段开头,属明写、略写。 由此可见,诗人在写琵琶女弹琵琶的场景时,做到了明暗结合、详略得当,写法灵活多变。 (三)诗人与琵琶女身世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可以提示学生从出身、在京城表现、离京表现) 1、出身(出自京都):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 ????????????????????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