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和反思.doc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和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和反思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相遇行程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背景与主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数学课堂具有魅力,焕发新的生机。下面是这堂课中的几个片段: 案例: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相遇行程问题”。 片断一: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出现过一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去这种情况? 生:有! 师:是啊,我就知道我校某班的同学强强一不小心把同桌明明的作业带回家去了。同学们想想看,这时明明应该怎么办呢? 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沈娟艳说:“打电话,让明明来拿。”张鲁凡接着说:“我认为是强强错拿了明明的作业,应该给他送去。”李辉同学说:“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让同学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讨论后一致认为李辉的方法最好。 师:现在强强与明明都出发了,他们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生1:走一会儿两人就遇到一块了。 生2:他们两人出发的时间是相同的,而且要面对面的走。 师:“面对面走”也可以说成“相对而行”或“相向而行”。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两个人是怎样走的? 生4:两个人是同一时间出发,面对面走来,最后相遇。 生5:他们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 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两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片断二: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强强和明明从出发到相遇的整个过程表演一下呢?(找两名学生扮演强强、明明。)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好,开始!(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俩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谁能说好在哪儿? 生1:他们是按要求表演的。 生2:他们确实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的。 师:强强和明明是不是这样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课件演示验证:强强和明明从出发到相遇的过程。) 师:看起来两人确实是这样走的,通过观看演示,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3:强强比明明走得快。 生4:虽然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但同时走了10分钟。 师:其他同学发现了吗?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5:钟表分针走了10个小格,所以两人都走了10分钟。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对!他们确实走了10分钟就相遇了。 师:就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各小组汇报。(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片断三: 师:我们就来研究最后一个问题,求学校到明明家相距多少米好吗? 师:怎样求学校到明明相距多少米呢? 生1:给出两人的速度、时间就可以求了。 生2:把强强走的路程和明明走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他们两家的路。 生3:可以把张明和李亮每分钟走的路程加起来,再乘10。 生4:就是他们的速度和乘时间10分钟。 师:老师不明白你说的“速度和”是什么意思? 生4:“速度和”就是他们俩一分钟走的路程的和。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解释吗? 生:同意。(课件演示用线段图验证。) 师:现在要解答这个问题,你认为还要补充哪方面的条件? 生5:还缺速度。 师:现在老师给补上他们的速度,强强每分走60米,明明每分走55米,再加上刚才发现的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 现在同学们能自己解答了吗?试一试。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体现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既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又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以生活为载体,巧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本节课以“送作业本”为起因,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避免出现学习的紧张不安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有关,教学和生活是联系的,使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需要。 2、借助生活实际与现代媒体,感悟知识内涵。 现行教材编写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要让学生揣摩知识内涵尚有一定难度,笔者借助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