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课件3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ppt

地球的运动课件3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的运动课件3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二者结合,可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静态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冬半年)昼夜长短 动态变化 太阳直射回归运动 23o26′N 0o 23o26′S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阳光直射赤道 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阳光直射赤道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夏至、 春分、秋分 冬至 1.昼夜长短的变化 0o 23.5° (北半球) ? ? 春分 夏至 ? 秋分 ? 冬至 ? 春分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极昼) 昼渐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内极夜) 昼渐长 昼长>夜长,纬度俞高,昼俞长 昼长<夜长,纬度俞高,昼俞短 23.5°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 、昼夜长短的静态变化判定:(昼夜长短状况) 直射半球: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则为该半球的夏半年, 该半球昼长于夜 纬度:直射点所在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反之。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2、昼长动态变化的判定(昼夜长短变化趋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变长,南半球反之。 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变长,北半球反之。 相关计算 1昼长计算 2 日出时间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的概念 地面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之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纬度差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某纬度上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 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纬度间隔    太阳高度的计算 其中,纬度间隔是指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点之间的纬度间隔。 采用同“-”异“+”的原则进行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这个公式。    同“-”    异“+”的原则 赤道 同侧用“-”, 异侧用“+” 从太阳直射点的纬线(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秋分日 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注:上表中的节气以北半球为准) 冬至日 2.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夏至日(6月22日) 冬至日(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②季节变化: 日期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一年最大值 一年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南半球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北半球  ①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90o)向南北两侧递减 相关应用: A。计算楼距 B。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 自转平面—赤道面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平面—黄道面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 季节 纬度 四 季 五 带 黄赤交角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变化 变化 纬度 变化 变化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一)、 四季的划分 1、划分依据 ——   即夏季为一年内    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   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 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 2、现在与气候相结合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 3、4、5月 春季 6、7、8月 夏季 9、10、11月 秋季 12、1、2月 冬季 (请同学们看到地图册P7) 南半球相反 秋季 春季 夏季 冬季 2、划分界线: (二)、五带的划分(教材22页图1.27) 南、北回归线(23°26′=黄赤交角) 南、北极圈(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 如下图所示。 1、划分依据: 随着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地面所获得的热量也在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再根据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我们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