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题----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走近苏轼 写作背景: 预习指导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二)朗读提示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解释加点字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或用原句)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分析其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空明”展现月光的清澈透明,又以“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静动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 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时的联想与想象; 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说法。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品味语言 1、苏轼对自己的文章有这样的评价:“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读第一段,体会苏轼散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的特点。 4.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清幽宁静的意境 清新高雅的品格 苏 轼 5、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①入“夜”即“解衣欲睡” 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③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也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承天寺 承天寺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讥讽时政,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