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E-mail文化传播网 图文:中国青年报 ?他的人生从70岁开始。他86岁告别大学讲台,93岁翻译《国富论》成了畅销书,100岁还在电话里给学生讲哲学课。他70岁之后撰写的论著超过150万字。这位生于1908年的“00后”还喜欢看偶像剧,跟“80后”年轻人结成忘年交。有人称,他的灵魂“没有皱纹”。 ? 百岁“00后” ? ??经济学家杨敬年 经济学家:杨敬年(104岁) ????经济学家杨敬年精确地规划着时间。他在每天凌晨3点投入工作,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虽然走路迟缓,但他身上像揣着一只发条紧绷的钟表。 ???眼下他计划修订一部著作,腹稿早已打好。他能随口讲出需要新添的篇章,这使他显得不像实际年龄那样年长。他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驾崩那年出生,至2012年已经104周岁了。他的眉毛全白了。 ????可他至今仍过着年轻人的生活。他抢着接听家里的电话,能迅速报出几个熟人的手机号码。如果电灯没有关上,他宁可自己动手也不会去指挥晚辈。总能令访客惊奇的是,多数时候为他们打开家门的是他本人。他还自己洗澡,生活“完全自理”。 ??谈话时,他思维敏捷,语速飞快,以至于他会提醒需要记录的晚辈:你应该用一个小录音机。 ????他谢绝欣赏老年报章和《夕阳红》等电视栏目。“我觉得同我没有关系”,他说。 ????杨敬年是在中国的大学里第一个开出“发展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可如今即使在他任职64年的南开大学,知道这个名字的学生也并不多。他已极少露面,除了每个月去一次理发店。 ????他在86岁那年正式告别讲台。不过最近两年才结束授课——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经济学研究生,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打来越洋电话,听他讲一个钟头的冯友兰的哲学。 ????百岁之年,杨敬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 他晚年的得意之作不止于此。93岁时,他翻译的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十多年间,这个译本重印了十几次,发行逾10万册,成为罕见的畅销书???出版社约他译《国富论》时,他认为此书对于传播经济学知识意义重大,亚当·斯密是个“高耸入云的人物”,又自认“余勇可贾”,就答应下来。 ????而学生们对此不敢相信。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他每天工作8小时,用11个月就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此后又陆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字字句句都是手书。 ????杨敬年这样争分夺秒,是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等到1979年获得平反,他已71岁。。 ??这原本是他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他是中国经济学的一部“活历史”,在他考入南开经济研究所时,国内只有这一家招收经济学研究生,民国四大经济学家有两位是他的老师。1949年前夕,他又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南开创办财政系。 ????他很快遇上了“暴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牛津博士学位一钱不值,坐了经济系资料室的冷板凳。在同一个校园,与他同病相怜的包括诗人穆旦。 ??他当时觉得是“晴天霹雳”。后来,他用毛泽东的话平衡心态。毛泽东说“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这是我对待慢性病的方法”,杨敬年借此安慰自己“就当是害了一场大慢性病”,甚至自认为算是幸运者,留在资料室仍能做一些学术工作。 ????做不了教师,他成了翻译家,译了多部国外经济学著作和200多万字的联合国文件。作品大都以集体的名义面世,或者使用笔名。第一本译著《英国议会》用的是笔名“蓬勃”,直至最后一本《银行家》,落款才是“杨敬年”。??但杨敬年不在乎。“只要能够工作。”他说。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杨敬年在地震棚里翻译《垄断资本》,晚上搬到露天,借星月之辉照明。有朋友不能理解:“你的命还不知道在哪里,你还在搞翻译?” ????在百岁自传里,杨敬年以平缓的口吻叙述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却“找不到表达怨恨愤懑的只言片语”。 ????“文化大革命”中,杨敬年的朋友“十个有九个”揭发过他,所谓问题都是编造的。而他从未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后来得知谁曾揭露过自己,他也不生气,只是感慨“人性里有劣根的东西”。 ????总有学生为他鸣不平,认为他牛津毕业后,要是按照预定计划去美国,人生不至于被耽误。他那些离开大陆的同学后来成了“副主席”、“立委”、“部长”或“大使”。 ????而这位在牛津研究政治学、历经改朝换代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矜持的绅士”说,个人的浮沉荣辱,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何况,运动是不能持久的。 ????在南开大学右派改正后的座谈会上,他发言指出,这场运动中,国家的损失比个人的损失大,无形的损失比有形的损失大,长远的损失比暂时的损失大。 ?在此期间,他受到的打击还包括,从1974年开始,妻子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24年。他们的儿子也在1976年因病去世。 ????“这些东西就是所谓命,不是宿命论的命,是无可奈何的事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