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正式.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正式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拓展阅读:   两诗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连结句用“缘”字导引主题都相同,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区别:一是《登飞来峰》抒写个人胸怀抱负,《题西林壁》谈论普遍认识规律。二是《登飞来峰》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题西林壁》反面写“身在此山中”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 来 峰 之 景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 ? 词语解析 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是一种虚指,极言塔之高。是夸张的写法。 闻说:听说。 畏:怕 缘:缘故,缘由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两首诗都在写景,景与景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题 西 林 壁 1.同一座山,为什么使人看到的景不一样? 2.使人站在“最高层”和“此山中”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登飞来峰》 诗人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浮云不会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题西林壁》诗人因为处在此山中,所以有些迷惑,看不起庐山的真面目。 飞来峰,高168米。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王安石,自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写得都很好。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为什么飞来峰的其他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飞来峰的“高”?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不畏表现了使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