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doc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主体间性,又译为“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交互主体性”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来的,后又经过伽达默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马丁?布伯等人的阐释。总的来说,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把传统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的观念改造为蕴含着自由、民主、平等、对话、交往意义的主体间性精神。有中国学者指出:“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1](P76)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主体间性强调交往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体,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但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交互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间性理论开始影响我国教育界,出现了所谓的“主体间性教育”。研究者们大力提倡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论”,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模式。探讨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应用主体间性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论文并不多见。本人根据自己多年任教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课程外国文学课的经验,探讨一下主体间性理论如何在外国文学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中国 9/vie   一、在教师之间贯穿主体间性原则   目前的外国文学课程虽然是汉语言文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但课时很少,一般为古希腊文学开始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结束,为大三上半学期课程;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结束,为大三下学期课程,上下学期各54学时,西方现代派文学另开选修课。而外国文学教研室一般为3-4人,3人的居多,每人负责一段授课。   如何看待这种授课方式呢?这样授课的好处是有助于教师对于某一阶段文学的精进,但是却容易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使教师失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视野。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教师与教师之间需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首先,应该打破这种分段上课的方式。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是很适合分段授课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恰好分为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等各个方向。外国文学就不同,特别需要系统化,整体化的意识。一个不懂古希腊文学的老师是很难讲好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最适合的就是分为小班授课。例如有些师范院校常常是150人以上的一个大班,只用一个老师讲课。学生吸收的往往就是这一个老师传输的思想与知识。如果分成三个小班,三个老师同时开同门课,教师之间则会更好地商量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考试方式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对话就会得以进行,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上课进行比较,会对教学有促进。   三个老师同时开一门课,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引入集体备课方式。现在有些外国文学老师,上课时融入了大量的个人观点,却忽略了基本的知识点。如果集体备课,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该讲什么内容,采用哪种方式,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怎么处理,这样就可以让教学进一步规范化。当然,这绝不是限制学术自由,也不是要求统一教案讲稿。教师依然在可以讲完基础知识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确实可以避免有些老师上课自由散漫,信口开河。外国文学教研室的老师集体备课,是小范围的主体间性的应用。因为外国文学有时候也涉及比较文学,比如中外文学关系等,有时候也不妨邀请一下中国文学的老师,促成大范围的合作。集体备课有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   考核方式也是需要集体出题,集体阅卷的。目前,由单一老师出卷、阅卷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老师为了阅卷方便,习惯出大量主观题,客观题很少。由于主观题一般不设标准答案,学生答题往往需要迎合出题老师的意思。集体出题,合作商量出哪些题目,可以做到主客观题结合,试题的覆盖度更全面,考核更合理一些。   总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间性,提倡的是教师间的合作、平等与对话。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合作互助关系,也是教学中值得追求的良性互动。   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贯穿主体间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外国文学老师在开始讲解一个作家时,通常会从介绍作家的生平开始,然后介绍时代背景,之后是主要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等。基本上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很少参与,即使参与,也常常因为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不够,谈不出多少个人看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到学期结束,学生的头脑里充满了老师灌输的知识和思想,成了老师的“传声筒”,严重缺乏个人的思考。对于外国文学这样一门极具西方人文精神的课程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顾明远先生早在1981年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时代在发展,弘扬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